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今年2月,寧波為垃圾分類立法,是國內較早通過立法形式推進垃圾分類的城市。
經過幾年的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已逐漸成為我市居民生活中的新時尚。但如何讓廣大居民爭當“主角”,使垃圾分類成為大眾共識和自覺行動,考驗的是政府的執政智慧。
鄞州區率先試水垃圾分類學區化,把生活垃圾分類內容融入學校教育。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由孩子帶動家庭,有效提升了垃圾分類的參與度和準確率。
孩子們正在學習利用水果皮制作酵素。
原創課程寓教于樂 環保理念從小抓起
在鄞州區德培幼兒園,垃圾分類教學課程已持續開展多年,并融入每一天的日常教學中。更讓人驚訝的是,該幼兒園所處的潘火街道金橋水岸花園小區,是一個拆遷安置小區。
一個拆遷安置小區內的幼兒園,為何在2015年就著手推廣垃圾分類?德培幼兒園園長黎芬告訴筆者,農民市民化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早在德培幼兒園整體搬遷至金橋水岸花園小區時,自己就有了想法。“在幼兒園中推廣垃圾分類,讓孩子去帶動家庭,進而提升整個小區居民的環保理念。”
“一開始,很多家長不理解,幼兒園就像自己在唱‘獨角戲’。慢慢地,大家開始接受了,因為家長從孩子身上看到了變化。”黎芬坦言,剛推廣時,老師經常組織各種活動,后來發現單是靠活動還不夠,還需要從孩子的日常教學著手,于是老師們開始自己探索和編排課程。
讓小班的學生學如何分類,中班的孩子學如何利用和改造,大班的孩子做實驗、進行科學探究。在德培幼兒園,垃圾分類的課程體系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
“上了幼兒園后,孩子的環保理念提升不少,外出用餐一次性筷子的紙套都要專門收集起來。為了給孩子做榜樣,家長也上心了。”小三班學生徐梓宸的爸爸說,孩子帶著全家人一起參與垃圾分類,家里不僅準備了綠色的廚余垃圾桶和黑色的其他垃圾桶,還另外備了可回收垃圾桶。在孩子的監督下,短短一學期家里的廢品就賣了100多元。
很多孩子還喜歡把家里的垃圾帶到學校來分類。可樂罐、牛奶盒等垃圾,經過分類和清洗,被送進了幼兒園的“材料超市”。卷紙芯、小木片、瓶蓋、紙杯、透明罐子等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成為舊物改造的原材料。
全職媽媽盧孫華說,自從德培幼兒園設立了寧波市第一個舊物改造工作室后,每月都推出不同的改造主題,鼓勵孩子和家長一起以親子制作的形式改造舊物、設計環保標語、制作分類主題繪本等,自己家的孩子以前不愛動手,現在動手能力越來越強,已能獨立制作筆筒筆套了。
“我們設計的課程,都是經過了多年實踐,并不斷進行著修正。由德培編制的《幼兒園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創新設計》馬上就要出版,將填補國內幼兒段垃圾分類教材的空白。”德培幼兒園教師竺秀娜告訴筆者,自己的孩子也在德培就讀,對酵素制作、舊物改造等很多課程非常感興趣,現在孩子不僅垃圾分類意識強,創新能力也提升不少。
德培幼兒園曾對2016級的學生做過一個調查。小班時,具有垃圾分類意識的只有26.7%,掌握垃圾分類知識的只有17.8%,垃圾分類的行動參與度只有19.6%;中班時,檢測數據分別上升到75.8%、62.5%和80.3%;大班時,檢測數據飆升到了93.7%、80.3%和98.2%。
去年,德培幼兒園拍攝的垃圾分類教育短片《小寶貝大行動》,參與國際固體廢物協會舉辦的固體廢棄物處理溝通宣傳大賽,在25個國家中脫穎而出,成為該年度亞洲地區唯一獲獎作品。國際固協運營部負責人丹尼爾認為:“中國德培幼兒園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做法值得世界學習。”
從單兵作戰到協同推進 校社聯動引領垃圾分類
金橋花園社區是潘火街道推廣垃圾分類試點社區。去年,德培幼兒園“小手拉大手”參與社區的垃圾分類工作,通過共建創意無限工作室,帶動居民感受廢舊物品改造的樂趣與意義。同時,街道機關干部和社區“紅色喇叭”宣傳員還利用“周二夜訪”、“三進”宣傳,面向居民舉行了“敲門行動”、舊物換物、愛心義賣等系列活動,把垃圾分類理念和分類知識傳播至社區每個角落。
潘火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垃圾分類工作的源頭在家庭,而家庭宣傳中接受度最高的個體是孩子。街道以“德培模式”為主打,以“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的方式,助力垃圾分類工作開展。
校社聯動,讓原本單調的宣講也變得有趣起來。比如,德培幼兒園編寫了舞臺劇《小蟻哥學分類》,上上城、世紀花園幼兒園編排的《環保親子秀》、金橋花園社區編排的主題廣場舞《中國范》等,先后登上了大型演出的舞臺,以生動活潑的表演形式,傳播垃圾分類的知識和理念。
金橋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陳芬說,社區里有2832戶家庭,只有9
名社工,人手嚴重不足。德培幼兒園的老師主動在潘火轄區內各社區、小學、幼兒園等開設公益講堂,為促進街道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去年10月,金橋花園社區開始實施分類清運,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在90%以上。社區垃圾分類能夠較好地推進并達到清運標準,離不開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的推廣和宣傳。”
潘火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街道聘請德培幼兒園優秀教師為垃圾分類“義務宣講隊”成員,老師們采用分層、分類、分段的培訓方式,面向社區、小學、幼兒園等開展垃圾分類培訓100余場,輻射群眾近萬人次。
如今,在潘火轄區內,通過幼兒園鼓勵兒童在家中擔任“小小宣傳員”、學校組織學生開展“送垃圾回家”活動、社區鼓勵居民家庭簽訂《垃圾分類承諾書》并號召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志愿督導隊”等形式,垃圾分類的“家校社”聯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目前該街道已完成2516個設施點位改造以及43個小區的分類垃圾桶投放工作,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接受度和參與度大大提升。
垃圾分類學區化 或成未來新方向
黎芬是一名教師,她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鄞州區人大代表。在她看來,垃圾分類不是一種宣傳活動,不能指望通過一節課就讓學生擁有分類意識和習慣。垃圾分類、環境保護是一場持久戰,當務之急是建立長效機制。
垃圾分類學區化,或成未來新方向。“一個孩子能帶動一戶家庭,一戶家庭能帶動一個社區。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是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開展素質教育、培養責任意識的主陣地。可以通過在園、在校的學生帶動家庭,推動校園所在的社區進行垃圾分類,也就是垃圾分類學區化模式。”她認為,3歲至6歲的孩子可塑性強,是各種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其次,一個孩子背后有家庭、學校、社區和屬地政府,金橋花園社區居民意識的轉變,小區環境的提升,便是垃圾分類學區化帶來的成效。
小手拉大手,發揮學校優勢,推廣垃圾分類。鄞州區去年率先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學區化實施方案》,根據這一方案,在3年內,城區范圍內的中小學、幼兒園就近結對1至2個社區,結對的社區居民和學校師生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達到100%,家庭成員垃圾分類參與率在90%以上,家庭源頭分類質量優秀率在90%以上。
“我們主要以街道為主體,鼓勵轄區學校積極參與;以學生帶動家庭為重點、參與社區活動為補充;以培養綠色生活方式為目標,提升源頭分類質量。”鄞州區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已有60余所學校與社區進行結對,推廣效果不錯。
與此同時,鄞州區教育部門也將垃圾分類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和文明校園評比,納入《鄞州區中小學生習慣養成學段重點目標》,引導鼓勵廣大學子爭做“垃圾分類好少年”和垃圾分類小小志愿者,實現知行合一,讓垃圾分類成為自覺行動和行為習慣。
黎芬也建議,在垃圾分類學區化推進過程中,城管部門、鄉鎮街道、校園均應設立相應的機構,安排專人對校園、校園所在社區、鄉鎮街道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專業指導與檢查。同時,將一些做得好的學區化模式進行復制和經驗交流,特別是在鄉鎮農村垃圾分類推進中,可以通過園區結對形式,送教送經驗,從而推動全民垃圾分類事業的開展。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