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蔥蔥的水生植物繁密而挺拔,清澈的渠水緩緩流淌。這是近日記者在越城區陶堰鎮南湖村看到的景象,氮磷生態攔截溝渠建設把農田變成了小型“濕地公園”。
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建設是農業面源精準治污的一項全新技術,是加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及田園生態系統打造的有效途徑之一。“原理是利用濕地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體氮磷濃度。”越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溝渠既可以作為農田降雨徑流的排水通道,也可以通過其內部種植的植物攔截、滯留、吸收隨農田退水流失的氮磷元素,實現生態攔截。”據了解,通過生態攔截溝渠建設,農田排放水中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都將減少20%以上。
去年,省政府將農田氮磷生態溝渠系統建設任務列入“五水共治”、美麗浙江建設等考核內容。按照省市工作部署,越城區積極探索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建設模式,重點在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等基礎條件較好、農業面源污染相對嚴重的陶堰鎮、孫端鎮先行開展此項工作。2條溝渠每條全長1000米左右,涉及田塊面積約600畝,目前均已全面竣工。 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進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建設,進一步總結經驗、創新思路,建立并完善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系統的維護管理機制和定期監測評價制度,充分發揮生態攔截溝渠的生態效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