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演習人員正在夜間開展失控放射源搜尋。 鄧夏攝
輻射環境安全是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輻射具有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特點,一旦發生輻射事故,如果處置不當,可能會造成公眾恐慌,影響社會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的統籌指導下,各地區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以下簡稱“地區監督站”)協調、督導全國省級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了不同形式、不同規模、不同內容的輻射事故應急演習。通過演習促進了地方政府對輻射事故應急工作的重視,落實了地方政府輻射應急工作的主體責任,鍛煉了人員隊伍,檢驗了應急預案和設施設備,提高了應急響應與處置能力,進一步筑牢了輻射安全底線。
演習推動地方政府應急工作主體責任落實
輻射事故應急演習強化了應急意識,落實了地方政府應急主體責任。通過應急演練的不斷深入開展,促進地方政府和省級生態環境部門逐步統一了輻射應急工作思路,認識到輻射應急工作的重要性,明確了各相關部門的應急職責,理順了工作接口關系,強化了各級領導的應急意識,同時進一步推動了地方政府應急工作主體責任和生態環境部門輻射安全監管責任的落實。
演習檢驗了應急體系,完善了輻射事故應急協同機制。各次演習均較全面檢驗了地方輻射事故應急組織體系和相關預案程序,驗證了應急人員執行響應任務的執行力,考核了應急狀態下的輿情應對和信息公開的有效性,體現了跨部門協同處置突發輻射事故的聯動響應能力,加強了與公安、衛生、宣傳等相關部門的橫向協作,強化了省、市、縣不同層級應急體系的縱向聯動,完善了輻射事故應急協同機制。
演習還檢驗了應急設備,提升了輻射應急體系運作效能。演習中使用了大量的應急監測車輛及各類儀器設備,以較為實戰化的應用場景驗證了儀器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高了應急人員的操作熟練程度和應急隊伍在監測、處置等方面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
同時,通過演練促進地方政府加大了對輻射應急能力建設的政策傾斜和資源保障,進一步推動了從傳統人海戰術到現代化、信息化、科技化應急處置的轉變。
演習緊密結合地方監管實際,采用實景、實源、實裝、實操的方式,全過程演練了輻射事故的應急指揮決策、信息傳輸、應急監測、污染源搜尋、污染區劃定、評估分析和現場處置等環節,夯實了應急隊伍專業素養,積累了突發輻射事故應急處理經驗,鍛煉了應急人員,夯實了輻射應急隊伍專業素養。
演習實戰性有待加強,長效機制亟待建立
縱觀近年來各省級輻射事故應急演習情況,在有關各方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推動下,成效顯著,影響深遠,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后續改進。
例如,演習的實戰性還有待加強。以往大部分演習事先已確定好演習時間、地點、人員、情景等要素,參演人員主要按照演習腳本規定的動作開展演習,演習過程中不導入未知情景,演習進程較易掌控,參演人員無需太多的自主響應。由于演習前已有充分準備,事故的突發性和演習的實戰檢驗性較為一般。
此外,演習長效機制不健全。目前部分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尚未將演習工作納入常態化管理,省級演習還有賴于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以年度任務的形式進行部署,地方開展應急演習的主動性未充分發揮,未根據演習類別優化制定演習頻次,演習工作的長效機制尚不健全。
三是基層演練不足。近年來的輻射事故應急演習主要集中在省級部門,由各省(區、市)生態環境部門牽頭,公安、衛生、宣傳等相關部門配合,主要檢驗了省級應急組織體系處置突發輻射事故的應急響應能力。而處于輻射安全監管前沿的市級應急組織開展應急演習相對較少,應急處置能力檢驗不足。
轉變演習方式,嚴格按照計劃有序推進演習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一是要推動應急演習向“盲演”方式轉變。不編制演習腳本,地區監督站在督導省級應急演習過程中,可僅預先告知參演人員主要事故背景等基本信息,參演人員根據應急預案和程序進行自主響應。
在條件成熟的地區,甚至可開展不通知的演習,參演人員在預先不知道任何有關事故背景、地點和時間等信息情況下,由導控人員臨時觸發事故,參演人員僅根據臨時獲知的事故信息進行判斷,依據應急預案和程序開展自主響應,增強事故突發性,提升演習實戰性,推動演習進入新階段。
二是要推動落實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有關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演習的相關要求。根據2018年印發的《關于加強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演習工作的指導意見》(環辦核設〔2018〕13號),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應制定年度輻射事故演習計劃,嚴格按照計劃推進演習工作,并報有關地區監督站。
同時,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按照事權劃分,加強指導,有序推進設區市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演習工作,全面提高基層一線預防和處置輻射事故能力。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核與輻射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事關公眾健康、事關經濟發展、事關政治穩定。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保障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為根本,以落實和完善應急預案為基礎,以提高核與輻射事故應急處置能力為目標,常備不懈、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全力鍛造出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核與輻射安全鐵軍。
作者單位:華東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