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首批大花園典型示范建設和培育單位名單公布,新昌縣榜上有名,成為我市唯一一個入選的縣(市、區)。大花園建設是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重大部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的戰略之舉,新昌緣何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好山好水好樣板
美麗大花園,究其根本,就是要打造美麗的環境和良好的生態。一直以來,“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新昌被視為資源貧乏的區域,而今,這“八山半水”卻成了引以為豪的競爭優勢。
淡雅詩意的江南民居、干凈整潔的鄉村大道、綠意盎然的農家庭院……如今,這樣的美景,已成為新昌鄉村的尋常風景。
多年來,新昌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在農村開展以治臟治亂治臭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為主要內容的“三治一提升”行動。清理農村垃圾,開展“廁所革命”,消滅露天糞坑,并開展墻面美化、道路硬化、景觀綠化等“顏值提升”工程。經過近4年攻堅,曾經“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小山村,個個刷新出綠色生態“顏值”,新昌也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豐富獨特的山水生態資源,也讓新昌從一開始就站在了“小縣大旅游”的高起點上。“新昌要成為浙江全域旅游的樣板,要創建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一張全域旅游新藍圖正徐徐展開,新昌旅游也從單純觀光的“單打獨斗”,向度假休閑的“串聯融合”轉變,衍生出文化游、工業游、鄉村游等多種業態,百村成景、處處入畫。
尋根尋祖尋文脈
在浙江大花園建設中,“四大詩路”是十大標志性工程的頭號工程,其中以“浙東唐詩之路”最為成熟。新昌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的首倡地,幾十年來一直十分珍惜這筆文化遺產,積極保護和傳承唐詩文化,已勾勒出日漸清晰的文化符號。
1991年,新昌學者竺岳兵首次提出“浙東唐詩之路”的概念。隨后,新昌積極打造“唐詩之路”品牌,同步推進學術研究和活化工程,成立了王羲之歸隱地研究所,籌備設立天姥山文化研究會,去年還圍繞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目標,出臺實施意見,啟動編制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總體規劃和天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專項規劃,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并整合各線項目資金,向詩路建設傾斜。
南明街道班竹村位于天姥山腳下。據記載,徐霞客、袁枚、郁達夫等名人雅士均曾在班竹投宿或駐足。近幾年,班竹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資源和深厚的唐詩文化底蘊,建起“唐詩之路”文化墻,打造“唐詩庭院”。“村里刻有400多首唐詩,我們的目標就是打造唐詩文化特色村。”村黨支部書記章必才說,隨著“唐詩之路”品牌的不斷提升,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
讓唐詩文化“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成為新昌大花園建設的特色。
富村富民富腦袋
春節已過,回山鎮高灣村月亮灣小筑民宿的老板趙鈺英還在回味春節假期里天天紅火的生意。7天假期,新昌縣鄉村旅游呈現持續火爆的態勢,全縣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7.4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739.98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新昌大花園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經過近幾年來的發展,新昌的旅游資源、營商環境正吸引著更多的人投身旅游、投資旅游,更多的外地游客走進新昌、體悟新昌,從而帶動更多的農產品走出新昌、走向市場,形成后續產業鏈。山水資源已經成為富民經濟,生態優勢正在轉變為發展優勢。
一個個村莊美麗蝶變,對村民來說,美化的是環境,改變的是生活,激發的是共建家園的活力。在參與過程中,守護美麗家園逐漸成為“全民約定”,村民開始從袖手旁觀轉向主動守護,進一步激發了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營造出“人人成園丁、處處成花園”的濃厚氛圍。在東茗鄉后岱山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不等不靠、自建自創,不到半年時間就成為“網紅村”。
擁抱大花園建設,為浙江大花園增亮色,新昌一直在探尋自己的答案。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