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農歷正月初六,上午9時,在湖北宜昌城區的長江岸畔,200多位市民頂著刺骨寒風弓著身子撿拾散落在江灘上的各種垃圾……
在這支撿拾垃圾隊伍中,男女老少皆有,他們都是生態環保公益組織——“三峽蟻工”的志愿者。
春節期間,“三峽蟻工”志愿者在長江岸線清掃垃圾。 何 英攝
從農歷臘月三十開始,“三峽蟻工”的志愿者每天在江邊撿拾垃圾一個多小時,春節放假7天共有2500多人參與,撿拾垃圾約13噸。去年春節7天的活動有700多人參與,撿拾垃圾約18噸。
“如今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垃圾越來越少,可以看出長江宜昌江段的環境在一天天變好。”“三峽蟻工”負責人李年邦手指江灘顯得格外興奮。
一個人的江灘
今年48歲的李年邦,又名李雙喜,人稱“喜哥”,是一家理發店老板。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的他,每年汛期看到滿江翻滾濁浪、涌來很多垃圾時,心里格外難受,這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啊!
2015年11月2日,李年邦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外國小伙每天義務清理河道垃圾的消息后,想到了身邊的母親河。“人家外國小伙能早起半個小時去清理河道,我為什么不能也早起半個小時去江邊撿拾垃圾,為流經這座城市的母親河做一點兒事呢?”李年邦說。
當天,李年邦就買來垃圾袋和手套等工具。2015年11月3日早上6點,李年邦來到濱江公園的江邊開始清理垃圾。“從江岸到江灘,只有短短300米,但那一天我卻走了很久,感覺這是我人生中走過的最長一段路。”
回憶當年的情景,李年邦坦言,最難放下的是“面子”,雖然江邊沒有其他人,但他依然覺得臉上發燒,總擔心別人怎么看。但不管怎樣,自己選擇的路,再難也要走下去。
開弓沒有回頭箭。之后,李年邦每天都會打著手電筒去江邊撿拾垃圾。早晨5點30分起床,6點出門,7點30分將垃圾打包提上來,8點30分到理發店開門,這是那段日子李年邦的時間表。
最初時日,垃圾越撿越多,李年邦先將垃圾集中堆放在江邊;沒有車清運,他就請朋友開來三輪車幫忙。當他將撿拾垃圾的經歷發到朋友圈后,隨即招來種種非議:“你是不是在作秀啊?” “江水天天沖來垃圾,你撿得完嗎?”
面對種種質疑,李年邦不愿多做回應,“我不過只是想為母親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讓江灘干凈一點兒”。幸運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非常理解他,也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從一個人到一家人,人們常常看到他們一家三口清潔江灘的情景。
在妻子和兒子的鼓勵下,李年邦決定堅持下去。此后的每個清晨或者節假日,他都和妻子一道,行走在江灘和護坡上,將垃圾一一撿起、打包帶走。漸漸地,他身邊出現了點贊者、致敬者和同行者。
早晨6點起床,6點半到現場,7點開始撿拾垃圾。這是李年邦每個周末和一年中所有節假日的作息時間,如今也成為更多關心長江生態志愿者的統一作息。
一群人的善行
今年2月5日,農歷正月初一,太陽難得從云層中露出笑臉。站在宜昌胭脂壩江灘上,江風吹過,讓人感覺有些刺骨。
放眼望去,江灘上撿拾垃圾的人群,如同一個個美妙音符歡快地跳動著。“今天是傳統的新春佳節,沒想到來了這么多人。”李年邦驚喜地說。
記者和75歲的“三峽蟻工”志愿者周宜生相遇時,他正扛著鼓鼓囊囊的大袋子慢慢往回走,“我到得比較早,已撿了兩大袋垃圾”。周宜生老人退休前是宜昌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干部,兩年前加入“三峽蟻工”群體后,便一發不可收,常年活躍在宜昌江畔。
記者在現場看到,來參加活動的有大人也有孩子,其中不少都是全家出動。在宜昌市公安局工作的古軍告訴記者:“這樣的環保公益活動,一家人已參與多次。今天又是全家上陣,以這樣的方式迎接新年,格外有意義!”
“大家都在說環保,但很多人不愿意付諸行動,‘喜哥’給我們帶了個好頭,所以跟他學也早起半小時來撿拾垃圾。”市民陳娟半年前加入到“三峽蟻工”,現在幾乎每個節假日她都帶著5歲的兒子來江邊撿拾垃圾。
“上次有位阿姨在濱江公園跳舞,看到我在撿拾垃圾,硬是給我鞠躬,讓我很是感動。”李年邦說,自己撿拾垃圾幾個月后,就有100多位市民自發參加到“每天早起半小時”行動中來。
2016年10月份,“三峽蟻工”隊伍壯大到300多人,得到了宜昌西陵區政府支持,幫助“三峽蟻工”生態環保志愿者協會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還在紅星路社區專門騰出一間門店用于辦公,并提供辦公經費。
李年邦告訴記者:“取名‘三峽蟻工’,就是要像螞蟻一樣一點點清理母親河。一只螞蟻力量雖小,但抱成團就有無窮的力量。”
“三峽蟻工”不斷感染、吸引著宜昌市民。從2015年11月份至今,“三峽蟻工”在長江邊撿拾垃圾活動達520次,吸引3萬多名市民參與,累計撿拾垃圾近800噸。李年邦的微信好友從600人增加到3010人,“撿來”2000多位朋友。
清理長江岸,保護母親河,人們在行動。“三峽蟻工”的善行義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當地環衛部門為他們安排了垃圾清運車,愛心人士捐來手套和垃圾袋,越來越多的單位、學校、企業組織集體參加到垃圾清理隊伍中來……
一座城的榮耀
如今,“三峽蟻工”的活動范圍已從城區江灘拓展到“三峽人家”風景區,并在夷陵區、西壩成立了分會。志愿者中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只有2歲。志愿服務內容拓展到生態環保宣講、清理社區垃圾、整理共享單車等。
2月13日,宜昌市舉行表彰大會,頒發了“宜昌發展貢獻獎”和“宜昌生態環境保護獎”。“三峽蟻工”生態環保志愿者協會、李年邦分獲“宜昌生態環境保護獎”先進集體、先進個人。李年邦還被評為“荊楚楷模”,入選“中國好人榜”。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點贊“三峽蟻工”群體:是“可敬可愛的宜昌人”,是宜昌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榮耀!
“三峽蟻工”的身影還活躍在宜昌國際馬拉松、“生態市民日”主題活動、生態拾荒慢跑、生態環保公益行等大型活動現場。“三峽蟻工”被人們譽為宜昌實施長江大保護的踐行者、全民綠色行動的參與者。
宜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國斌表示,個體的文明程度決定了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工程浩大,要讓人的行為鏈與生態鏈充分咬合在一起,就像“三峽蟻工”,凝聚社會力量最為關鍵。
為此,宜昌市一面推動每個小區建立生態環境社會組織,一面編寫了全國第一套系統介紹生態保護的校園教材。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生態課程變成一門與語數英一樣的主課。
去年秋季開學,宜昌市885所中小學及幼兒園的40.8萬名學生收到了《生態小公民》系列讀本,上了一堂以“生態小公民”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
如今,爭做“生態小公民”活動,已經演繹成覆蓋全市城鄉爭做“生態好公民”的自覺行動,演繹出一個個感人故事。
伍家崗區大公橋小學602班秦一文同學,成長在一個環保家庭。爸爸是一名“三峽蟻工”,媽媽總能把廢品變成漂亮的手工作品。秦一文從小養成節儉、環保的習慣:刷牙只接半杯水,避免浪費;一張草稿紙,先用鉛筆寫,再用圓珠筆寫,最后換彩筆;去餐館吃飯,自帶飯盒;去超市購物,準備好布袋……被評為湖北省“環保小衛士”。
宜昌市文明辦副主任高萬紅介紹,全市類似于“三峽蟻工”的各類社會組織達3.6萬個,60多萬名志愿者加入到了生態慈善公益行列,為宜昌保護長江、潔凈家園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成為宜昌全國文明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