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頭一米多的銀色桶裝物,頂上還安裝有帶水龍頭的盆。在延安路兩邊,這樣的不銹鋼設備,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如果細看,設備上還清楚標有直飲水的字樣。這樣的直飲水設備,延安路兩邊共有十幾個。
那么這些安裝在馬路邊的直飲水水質達標嗎?真的有人在飲用嗎?剛剛過去的寒假,浙大附中的學生們就對延安路上的直飲水進行了一番大調查。
在10個直飲水點取樣 水質檢測全部合格
據了解,延安路上這十多個直飲水點是2013年5月底建成使用,24小時對市民游客開放。
盧心怡和她的小伙伴們一行8人,分兩組在延安路上各個直飲水點進行調查取樣。別看他們還是高中生,但調研的態度卻很嚴謹——
在直戒壇巷口直飲水機點,隊員們在水樣采集前,先用酒精噴燈將待測龍頭滅菌消毒;然后打開水龍頭5分鐘,盡量排盡管道殘水;最后用消過毒并洗凈的容器進行采樣密封,并貼上標簽,帶到專業的水質公司進行水質檢測。“我們要盡可能排除其他因素對水質的干擾,保證取樣檢測的準確性。”盧心怡說。
這次小盧和小伙伴們以國家發布的《飲用凈水水質》為參照,對延安路邊10個直飲水點就PH值、渾濁度、耗氧量、總大腸菌群等指標進行檢測。檢測結果一出來,學生們很開心:“取樣的10個直飲水點,水質全部合格,說明是可以放心飲用的。”
指示不明顯、衛生狀況堪憂等 導致直飲水設備使用率不高
調研中,大家在每個水樣采集點都逗留了約半小時,但同學們很少看到有行人在直飲水點飲水。這是為什么呢?
帶著疑問,小盧和隊員們沿街對行人做了采訪,收獲了一些有用信息。“一位行人在路邊買水,而不遠處就有直飲水設備。我們就上前詢問,這位行人說,因為周圍沒指示牌,直飲水設備又相對低矮容易被遮擋,設備是銀色的,不太容易被發現。”一位隊員說,設備的衛生狀況也是影響人們飲水的重要原因——有個別直飲水設備的水槽里有煙蒂和痰漬,一位路過的行人就說,看到這些就不想喝水了。另外,因為調研期間是冬天,直飲水水溫較低,很多人不愿意直飲冰冷的水。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隊員們同時提出了解決方案:一方面可以在路邊做引導標志,讓有需求的行人能第一時間發現直飲水設備;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市民素質,雖然直飲水設備有專人維護,但無法做到24小時看護,只有大家都講文明,不往里扔垃圾,才能真正讓市民們有飲水的動力。此外,可以裝設加溫設備,讓市民們在寒冷的天氣中能喝到溫暖的直飲水。
在很多高中,學生的學科成績是第一位的。然而讓學生開展假期實踐,浙大附中已經做了近20年。前兩年,浙大附中學生的課題研究成果《斑馬線前讓行的安全隱患》,被搬上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進行專題討論。
“教育部倡導‘研學旅行’,研學指的就是研究性學習,而旅行就是讓學生們走出校門。我們的社會實踐和教育部的理念不謀而合。”校長申屠永慶說,從歸納上來的學生實踐報告看,有去各行各業體驗實習的,有就時事話題進行調研的,還有就科研項目進行實踐探究的。“我更在意的是他們的實踐過程,所花的時間精力,這些都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但卻是他們今后走進社會所必需的。”
申屠永慶說,新高考改革也促使學生提前做好生涯規劃,這樣的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對各行各業有更深入的體會,為日后的專業選擇做好鋪墊,即便作為小公民也要學會關注社會時事,通過社會實踐,讓他們更好地看懂自己所處的世界,清楚自己肩上的責任。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