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按照“一個科學合理的村莊規劃,一條干凈生態的河流或一座綠色秀美的青山,一片耕作高效的良田和無違建的村容村貌,一個和諧的民風習俗,一種健全的垃圾和污水收集機制,一條可持續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子,一個有戰斗力的村級班子”的和美鄉村創建標準,經過村申報、鎮街初驗、專家考評及復查等環節,今年1月,義烏市美麗鄉村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第二批共33個三星級和美鄉村名單。上周,記者走進義烏多個三星級和美鄉村,實地探訪和美鄉村創建成果。
A.拆建聯動 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走進義烏市后宅街道大傅宅村,道路寬敞、整潔有序。村民房前是一座座錯落有致的美麗庭院,有的是古典中式風格,有的是簡約日式風格,還有的是創意田園式風格。這些風格各異的美麗庭院,已成為大傅宅村的“新名片”。
“雖然是村民自費建造,但村里所有的庭院全部實行24小時對外開放。”大傅宅村村支書黃興海說,夏天乘涼、冬天煮茶,前來觀光、小憩的游客一撥接著一撥。
在庭院的外墻顯眼位置,還掛著一塊白底紅邊的展板,上面配有兩張美麗庭院改造前后的對比照和戶主姓名。這樣的展板,在大傅宅村共有100塊。
時間回撥到2018年4月,后宅街道對“德勝古韻”美麗鄉村精品線沿線村莊進行為期20天的拆圍墻建庭院攻堅整治。“創建三星級和美鄉村是村莊發展的必經之路,而房前屋后亂搭亂建是阻礙創建的最關鍵因素。”黃興海說,房前屋后亂搭亂建整治工作一直是農村工作的難點,不僅影響村莊的整體環境,也制約了村莊的發展。
為消除村莊“成長的煩惱”,大傅宅村村兩委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工作原則,按村莊發展需要制訂拆違作戰圖,從村兩委到黨員再到村民代表,層層落實責任,并立下“拆建聯動,20天建80個庭院”的軍令狀。在挨家挨戶的溝通過程中,村兩委與村民之間的信任、理解不斷積累。
傅江平是大傅宅村第一個拆圍墻,也是第一個建庭院的村民。由于在義烏城區經商,傅江平很少回家,村里的房子出租給別人當倉庫。曾經的租戶為了方便,搭建了一個近60平方米的鋼棚堆放貨物。得知拆建消息后,他第一時間終止租賃合同,在拆除鋼棚的同時,先后出資12萬元建造庭院。
隨后,村民一戶接著一戶拆,一戶爭著一戶建。短短20天,大傅宅村共拆除48處違建、451處露天水槽、7處戶外樓梯,啟動建造了100個美麗庭院,比原計劃增加20個。
拆的同時,還得牢筑無違建防火墻。后宅街道嶺腳村也是此次公布的三星級和美鄉村之一。去年10月,一村民抱著僥幸心理,又在自家房屋前搭建簡易棚,第二天就被強制拆除。嶺腳村村主任王健告訴記者,通過一系列宣傳與引導,如今村里已形成全民參與、相互監督、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B.文化挖掘 走出特色發展之路
“今時不同往日,我們村已經從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村。”義烏市上溪鎮沿華村村主任宋斌感慨地說,這一切都得益于宋濂文化的挖掘,使沿華村走出了特色發展之路。
宋濂祖籍義烏,后遷居浦江,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也是義烏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廉吏之一。
據《義烏縣志》和《宋氏宗譜》記載,沿華村正是宋濂的出生地,宋濂曾在此居住16年。67歲那年,宋濂還派人在沿華村建了釜山書院,可惜“文革”期間被燒毀。作為宋濂后裔,從2009年開始,每年農歷十月十三,沿華村都會邀請幾名義烏當地的宋氏長輩來村里紀念宋濂誕辰。久而久之,蘭溪橫溪、金華澧浦等地的宋濂后裔也紛紛前來紀念宋濂,并吸引了周邊的村民,從而形成了宋濂文化節。
隨著和美鄉村的推進建設,沿華村加大對宋濂文化挖掘力度,發揚孝悌為本、忠信為主、廉潔為先、誠信為要、尊老敬賢、扶危濟困的宋濂精神。去年11月24日,為期兩天的宋濂廉政文化節在沿華村文化廣場如約舉行,義烏市紀委、監察委、團市委和上溪鎮人民政府等單位的100余名干部在現場進行莊嚴宣誓。
“設立宋濂文化節以來,這次規模最大。”宋斌說,村里提前一個月就開始組織謀劃。為此,沿華村還做了全新嘗試:先是通過網上購票的方式,開放300個名額,紀念宋濂、觀看節目的同時,品嘗地道的全牛宴;與此同時,村民們現場制作、銷售宋濂糕。
宋濂糕是沿華村特有的糕點。據說有一次,朱元璋因攻打城池受挫后十分懊惱,好幾天沒進食。宋濂得知情況后,送上家鄉特制的糕點,朱元璋吃了豁然開朗,不久后便順利攻克城池。由于這種糕點來自宋濂家鄉,便稱之為宋濂糕。每逢過年過節,沿華村村民都會制作宋濂糕贈送親友。
雖然是第一次對外銷售,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香甜美味的口感,當天沿華村累計銷售3000余盒宋濂糕。300個網上購票名額也在第一時間一搶而光,共吸引8000余名游客。這次的成功探索讓沿華村更加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宋斌說,下一步將對釜山書院進行修繕。
C.智慧管理 垃圾分類成新風尚
下葉村位于義烏市佛堂鎮西北邊,距離佛堂鎮區4公里,全村村民704人,外來租戶220余人。從本村村民到外來租戶,實行垃圾分類已成新風尚。與此同時,該村又率先開啟智慧管理新模式。
2017年3月,下葉村啟動提升垃圾分類水平工作。作為義烏環境衛生整治先進村,啃下垃圾分類“硬骨頭”勢在必行。“首先,得學會區分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垃圾。”下葉村村支書葉文偉坦言,當時不僅村民一頭霧水,村兩委班子也被難住了。
為此,下葉村一方面邀請義烏市農業農村局、佛堂鎮有關工作人員開展垃圾分類知識講座,做好動員和普及工作;另一方面由村婦聯成員組成垃圾分類服務隊,負責日常的指導和檢查。為了提高村民的積極性,下葉村還開設垃圾分類榮辱榜,對先進榜和促進榜統一進行實名制管理。
陳均仙是下葉村婦聯主席,也是垃圾分類服務隊的負責人。她清楚地記得,在榮辱榜第一期,原本只有5個空格的促進榜,由于垃圾分類情況不達標,密密麻麻曝光了30余戶村民。“并不是村民不配合,而是年紀大的村民不知道如何分類。”針對這種情況,垃圾分類服務隊發揮自身作用,對有困難的村民進行一對一指導。
本村村民工作落實到位后,外來租戶被列入重點指導范圍。由于外來租戶流動性較大,下葉村村兩委決定從戶主入手。在租戶入住前,戶主必須先進行一次垃圾分類指導工作。若在后續的垃圾分類檢查中存在混淆投放,將視情況進行懲戒。葉文偉說,盡管該舉措實施近兩年,但真正被懲戒的租戶少之又少。
去年上半年,在一次垃圾分類檢查中,下葉村提出了一個疑問:能否把智慧管理也運用到垃圾分類工作中?
原先,下葉村垃圾分類檢查情況都是手動記錄,在月底的情況匯總時,需要花費較大的人力來計算、核實。在義烏市農業農村局、佛堂鎮人民政府的指導支持下,去年7月,“慧分類”APP投入使用。
如今的下葉村,家家戶戶的外墻上都有一張二維碼,村垃圾分類服務隊成員通過“慧分類”APP掃碼進入“垃圾分類評價”頁面后,即可通過選擇“好”“中”“差”3個選項進行評分,該頁面還詳細地記錄著戶主信息、聯系電話、本月垃圾分類抽查情況等。借助智慧管理,下葉村探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垃圾分類新模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