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寧波市鄞州區潘火街道。緊跟城市化的腳步,老家的房子幾經拆遷,從古色古香的二層農居搬進了26層的電梯公寓。我們所在的地方,也從鄉變成鎮再變成了街道,農民也成了拿退休金的居民了。
而小區門口的那條河,也歷經滄桑,見證著時代的變遷。這不,這次回老家過年,發現兩岸的破房子全部拆掉了,變成了一個生態公園,清晨和傍晚,小區的居民在這里跑步釣魚。臭水河終于大變模樣。
其實這條河,出身名門。寧波地處江南水鄉,河網密布,舊時便有“三江六塘河,二湖居其中”的說法。西塘河、南塘河、后塘河、中塘河(東鄉)、中塘河(西鄉)、前塘河等六條塘河,與三江(奉化江、姚江、甬江)構成了寧波水系網絡的骨架,造就了“三江成網、六塘織造”的甬城水系格局。我家門前的這條河,就是中塘河。
史料記載,中塘河橫貫鄞西平原中部,在引流、灌溉、蓄容、航運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也是引水入甬城的重要河渠之一。
作為六大古塘河之一,鄞西中塘河留給我們的風華背影,絕不止航船來往時熙熙攘攘的繁華,更有那船上乘坐的“慶歷五先生”、留下《神童詩》的汪洙,還有無數順河西去、踏入桃源書院的學子們的身影。桃源書院里的瑯瑯書聲,則使鄞西中塘河成為鄞州教育和文化發展的一條重要的歷史脈絡。一路向西,到高橋,這個誕生了梁祝愛情美麗傳說的地方,又使這一條古塘河彌漫著浪漫的氣息。鄞西中塘河,由此成為六大古塘河中最為出彩、最具魅力的河流。
我讀書的高中就在這條中塘河盡頭的東錢湖鎮(當時還叫莫枝鎮),高中三年,我就是沿著這條河,或是坐船,或是步行兩個多小時,每個星期往返于學校和家。那個時候,水很清,河很寬,船很少,兩岸是稻田。
不知道什么時候起,兩岸的稻田變成了廠房,中塘河兩岸的房子越來越高,可河面卻越來越窄,水越來越臭,水面堆滿了垃圾。古塘河一度成為臟臭河。
好在,這條河沒有徹底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這兩年,寧波市政府出臺政策,對塘河進行大改造,大優化,以“水清、河暢、路通、景美、文盛”為總體目標,以水岸開路、造景融文、治水通河作為實施路線框架,這次回家過年,終于見到了重現的“塘河三十六景”。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