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近在眼前,不少市民早早規劃好了出游行程,南下避寒、北上玩雪,也有市民因春節期間機票酒店太貴而對出游望而卻步。其實,在金華市區周邊,就有不少風光旖旎、蘊藏生機的好地方。
婺城九峰省級濕地公園溪流蜿蜒,農田風光與歷史文化名村相得益彰;義烏市南江省級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適合帶著孩子親近自然,聆聽生態環境中的科普教育……這些,僅僅是我市眾多濕地公園中的一小部分。
2月2日是第23個“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是“濕地與氣候變化”。2018年12月29日,省林業局批復同意金華市建設婺城九峰、金華金滿湖、義烏南江和武義十里荷花等4個省級濕地公園,目前我市已成功創建11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數量居全省首位,并在全省率先實現縣域省級濕地公園全覆蓋。作為金華的“綠腎”,一個個濕地公園為金華亮出了生態本色;領跑全省的創建成績,更為金義都市區森林城市群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 城市發展享濕地“福利”
作為國家森林城市,金華的綠是豐富的,有高山峻嶺綿延森林的濃郁之綠,有河流湖泊碧波婉轉的清澈之綠,而最生動、最多元、最濃的綠是在濕地。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潤物細無聲,我們生活的城市其實一直在享受著濕地帶來的生態、經濟福利。
濕地是淡水之源,是居民飲用水、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重要來源。例如包含沙畈、金蘭、九峰、安地等4個水庫的市區飲用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就是金華市區100多萬群眾的“大水缸”。濕地是地球之腎。濕地是大自然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在凈化水質、降解污染方面具有人工難以比擬的凈化作用。為此,我市在大型污水處理廠下游配套建設污水尾水深度凈化處理人工濕地。同時,濕地還是物種基因庫、災害緩沖器、高效“固碳器”, 在維護生態安全中有重要作用。隨著旅游產業發展,濕地已逐漸成為我市重要的“游憩地”,不少旅游風景區都分布在濕地,越來越多的濕地公園為旅游業豐富了內容,拉動了各地經濟發展。
一條江河,一個夢想,一方文明;一泓碧水,一道風光,一種風情。在弘揚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中,濕地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美麗金華的重要載體,是推進“五水共治”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地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濕地保護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和“美麗浙江”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序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全省劃定了1500萬畝的濕地生態紅線,建立國家濕地公園12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4個、省級濕地公園49個、與濕地有關的自然保護區11個,公布了80個省重要濕地名錄,初步形成了濕地保護管理的良好格局。
金華市濕地面積約3.2萬公頃,占浙江省濕地總面積的2.88%,在全省地市中排名倒數第三。在資源“先天條件”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我市主動作為,取得全省領跑的工作成效實屬不易,做好濕地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全體市民共同參與、全力保護。
2 濕地公園數量全省居首
“等濕地公園建好,歡迎你們來看十里荷花的盛景!”1月26日,市民陶先生一家到武義過周末,在柳城畬族鎮江下村參觀時,看到了冬日尚在沉睡的寂靜蓮田。有村民告訴他們,這里將建設一個省級濕地公園,夏日里風吹蓮動魚兒歡、十里荷香惹人醉的場景令人神往不已。
武義十里荷花省級濕地公園是此次獲批建設的4個省級濕地公園之一。它地處甌江上游,位于武義縣柳城畬族鎮南部,公園范圍內有武義柳城畬族鎮區南部的荷花物種園、宣平溪(古堰壩/東溪橋至三港電站水庫段)、前灣村及江下村沿河宣蓮種植田等。
根據規劃,武義十里荷花省級濕地公園以宣蓮種質資源及原產地“山水林田湖草”復合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為核心,以蔚為壯觀的十里荷花、底蘊深厚的宣蓮文化和獨具魅力的畬族風情為特色。公園將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的生態優勢、濕地資源和地域文化,打造生態系統健康、濕地景觀優美、文化意韻濃郁、宣教體系完備、整體形象突出的甌江上游河谷盆地“蓮田—河流—庫塘”復合型濕地公園建設典范。
磐安七仙湖省級濕地公園地處高二鄉,是國內乃至世界少見的高山濕地公園之一,還入圍浙江省“最具特色濕地”。核心區由念珠串狀人稱“七仙湖”的七個人工湖群組成,像天女撒下的一顆顆珍珠,是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串珠狀湖群之一。在這里,游客可以盡賞杜鵑谷、杜鵑物種園、七仙湖群、“高山流水”和“天馬坪”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觀。
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副局長李宗林介紹說,金華濕地保護工作有幾個“最”:省林業局最新批復同意全省建設的省級濕地公園共12個,其中金華市有4個,批復數量最多,占全省1/3;目前,我市共創建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1個,總數全省最多;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縣域省級濕地公園全覆蓋,濕地公園創建速度全省最快。
省林業局對金華推進濕地保護和濕地公園創建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去年7月,省林業局副局長王章明到武義十里荷花濕地公園檢查工作時指出:“金華市推進‘一區兩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森林公園)創建措施有力,成效顯著,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
3 全域創建 全民“護綠”
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以“五水共治”和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為契機,全力推進濕地公園創建和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建設,2018年投資2億元實施12個生態修復項目。目前,我市濕地管理基礎不斷夯實、濕地依法管理不斷推進、濕地保護體系不斷健全、濕地組織保障不斷加強。
濕地畫卷徐徐繪就,離不開科學編制規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依托國內權威濕地調查和規劃設計單位,全面摸清濕地資源底數,充分挖掘濕地公園建設資源,編制并實施市、縣兩級濕地公園建設規劃。同時,將濕地規劃內容列入環保、水利、農業等部門生態建設相關規劃任務中,合力推進落實。根據《各縣(市、區)濕地保護規劃(2015—2020年)》,我市將在2020年底前實現省級濕地公園縣域全覆蓋,現已提前兩年完成預定目標。
經數年探索,我市為保護濕地摸索出了不少“良方”。 一方面,將濕地單獨列為保護對象納入《金華市水環境保護條例》,從立法層面推進濕地保護建設。另一方面,大力推進“一廠一濕地”“一庫一濕地”“一村一濕地”建設。目前已累計投入6.96億元,建設修復人工濕地8819畝,其中在大型污水處理廠下游和飲用水源上游配套建設人工濕地20處,建設濕地面積2736畝;在1000多個農村建成生活污水尾水凈化濕地3000余畝,日處理污水超過20萬噸,有效提升了流域水質。
結合“五水共治”保障濕地內水質。我市列入省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有7處,分別是東陽東白山省級濕地公園、磐安七仙湖省級濕地公園、婺城莘畈溪濕地、永康南溪灣濕地、武義熟溪省級濕地公園、武義十里荷花濕地和磐安夾溪濕地。這7處濕地水質全部維持在IV類(含)以上,其中東白山、七仙湖、莘畈溪、夾溪等濕地水質常年維持在III類及以上,水質優良。
隨著濕地環境和水質進一步改善,濕地內生物多樣性更豐富了,成群鷺鳥翩翩起舞,野鴨、鴛鴦等水禽悠然游于水中已成為常態。市民共享生態改善成果,參與濕地保護的意識也日益提升。
昨日早晨,湖海塘公園內不少市民正沐浴著冬日的陽光散步、健身。市民張女士陪著一雙年幼的兒女在濱水棧道嬉戲,看著游魚時不時在水面劃出波紋,遠處的水鳥低低掠過傳來振翅的音符,她感慨地說:“城市里有這樣的風光真是難得,就像兒時的記憶被還原了,我們每個人都該好好珍惜。”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