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城區委書記劉東豪(前排右一)帶隊檢查大氣整治工作,聽取區環保局局長蒙海濤(前排左一)污染防治工作匯報。
河涌水質自動化監測系統演示。
環境執法人員現場執法。
禪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孔海文帶隊開展城北片區大氣污染防治夜間督察行動。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城市,佛山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方面,也創造了許多經驗。
一直以來,作為佛山市的中心城區——禪城區高度重視環保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通過完善領導機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工作方式等手段,推動產業和環境融合發展。
一、成立并不斷完善環委會組織架構,打造堅強有力的生態環保和生態文明工作建設領導機構
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涉及各行各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多個環節,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為扭轉以往環保部門“單打獨斗”開展環保工作的情況,禪城區從機構和制度方面入手,不斷強化工作的統領力度。
一是不斷強化環委會的組織統領作用。禪城區于2013年成立了禪城區環境保護委員會,作為統籌全區環境治理的領導機構;2017年,對區環委會組織進行進一步強化,由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各鎮街和黨政部門為成員,群策群力,共同推進全區重大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多年來,經過廣佛跨界河涌治理、秋冬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大仗硬仗”的檢驗,已經成長為統籌有力、協調高效、考核嚴格的環保工作“指揮部”。
二是持續完善環境保護各項制度建設。一方面,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建設,明確了各級政府黨政一把手和各單位主要負責人的環境保護職責,并對其履職情況進行考核。另一方面,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建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作例會、重大事項協調調度和工作督辦、考核獎勵等制度。當前,在工作目標方面,區環委會每年都會發布當年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指標和生態環境管理任務;在工作推進方面,區環委會通過統籌協調,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積極性并整合行政資源,促進重大綜合性環保任務落實;在工作保障方面,區環委會通過設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分體系和實行分級督辦來督促各單位切實履責。合理和完善的工作制度確保了禪城區生態環境質量的穩定改善和環保任務的順利推進。
二、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騰出環境容量
一是淘汰轉移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產業低端生產環節。近年來,禪城區淘汰轉移了90多家高污染、高能耗的建陶生產企業,推動工業污水排放量占全區總量3成的誠通紙業、聯達紡織和東亞股份“三大排污大戶”關遷,并對不銹鋼、印花、家具制造等傳統行業進行了全面治理,淘汰了約540家高污染企業,推動“排放大戶”福能電廠實行“超潔凈排放”改造(每年可減排氮氧化物約156噸)。
二是開展村級工業園綜合治理。按“整治提升一批、連片改造一批”的原則開展村級工業園綜合治理,清理淘汰證照不全或環境風險高、污染治理無望的企業709家、整治提升1060家、強化監管531家。
三是優化提升能源結構。積極落實“高污染燃料限制區”政策,推動企業實行清潔能源改造,推動高污染能源品種消費量大幅下降、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禪城區2016年、2017年和2018年1-8月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煤炭消費量分別為16.8萬噸、17.75萬噸和9.1萬噸,遠低于上級下達的控制指標;三年來共投資約4640萬元,新增天然氣主干管網約44.5公里,天然氣總供應能力增加超3.2億立方米/年。
上述措施從根本上降低了禪城區的工業排放強度,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既騰出了環境容量,又改善了投資、居住環境,為將禪城區打造成為宜居宜商、宜產宜業的中心城區奠定了基礎。
三、緊跟形勢、與時俱進,對城市復合型污染源進行分類精準治理
作為中心城區,禪城區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要求,推動禪城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模式由以往的工業污染治理為主,轉變為工業和城市生活污染源治理并重;污染防治對象方面,啟動并逐漸完善生活源等復合型污染治理。
一是“三步走”推進餐飲油煙治理。自2015年起,禪城區對507家規模以上餐飲企業(其中大型餐飲單位98家)全部安裝油煙治理設施;隨后,又對餐飲企業集中區域開展集中式治理,完成了4個試點項目;2017年以來,針對居民密集區域餐飲企業和大型酒樓開展餐飲油煙治理“超潔凈”排放(將油煙排放濃度標準由2mg/m3提高到1mg/m3)試點,目前已有6家企業完成治理。2012年至2014年,禪城區餐飲油煙環境信訪數量分別為182宗、264宗、321宗,逐年上升;2015年至2018年1-9月,餐飲油煙信訪數量逐年下降(分別為271宗、143宗、51宗、27宗),證明禪城區餐飲油煙治理獲得了市民的認可。
二是逐步加強城市揚塵管控。近年來,禪城區逐步完善工地揚塵管控制度,按照“6個100%”要求對工地揚塵進行嚴防死守:近三年,全區共派出檢查人員6萬余人次,巡查各類施工工地27804個,發出整改文書1192份,對205項次工地實行誠信扣分1025分,對118個文明施工較差的項目實施了強制停工處理,立案查處施工工地未落實防塵措施案件369宗,立案查處各類渣土車違規運輸745宗,處罰金額258.94萬元。禪城區還積極加強城市道路保潔灑水工作,2016年至2018年共安排道路灑水、保潔和管養經費約2.4億元,全力保障道路降塵工作;根據大氣污染防控等級動態調整灑水次數,重點道路在重度防控期間灑水頻次最高可達1小時/次(早6時至晚22時);同時,實行灑水降塵“全覆蓋”,各鎮街也同步加強次級交通路網和村居道路的降塵工作,不留死角和盲區。
三是全力做好交通移動源污染防控。一是積極“淘黃淘舊”,2016年至今,全區共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7212輛(2012年至今,共計淘汰黃標車約4萬輛,發放補貼金額2.03億元),利用122套“電子警察”抓拍闖禁黃標車6475宗,目前禪城區黃標車整體淘汰率達94%,進度居全市首位;二是加強“治黑”,強化黑煙車檢測工作,三年來共路檢車輛約25.2萬輛(超標率2.15%),建成12套黑煙車電子抓拍設備,自2017年12月以來向交警部門移交黑煙車信息274輛;三是加大投入更換新能源公交車,禪城區公交車(含城巴)當前共1716臺,其中純電動393臺(投入2.04億元)、插電式130臺、柴油車89臺、LNG車1104臺,2018年禪城區已投入4500萬元購置純電公交車97輛(全年計劃購置530輛純電和新能源公交車,總預算3.14億元),2018年的純電公交車新增計劃完成后,純電公交車在禪城區公交車中占的比重將達到35%;四是大力“治堵”,禪城區采取長期路網完善和短期加強疏導相結合的措施,治理交通擁堵“黑點”,2017年投入1118萬元實施了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片區綜合交通改善等24個“治堵”項目,2018年禪城區計劃投資約1873萬元,實施13個治堵“短平快”項目,目前已對20條主次干道實行“路長+網格”管理,將“警家校”護暢措施升級至58間小學和10間幼兒園(可使車輛通行率提升23%-26%),并落實了建設街等5個片區部分道路單行、季華路與汾江路口東西向等2個左轉彎待行區的交通疏導措施。
四、河長制領頭,網格化治理,區鎮村三級聯動,一幅南國治水圖正在禪城大地壯闊展開
一是全面推行河長制,實行河長領治。構建完成三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對全區7條主要河道、47條主干河涌、143條其他河涌和6個城區湖泊設立三級河長138人;推行雙總河長制,區委書記、區長任全區總河長和副總河長,實行河湖河長名錄媒體公示,并編制主要河道、主干河涌治理“一河一策”并推進實施。
二是探索網格化治理。治污溯源,全面摸查每一個用水單元內污染源、污水量、排污口和管網狀況,全面上圖,掛圖作戰;劃分網格、分塊治理,全面部署以村居和工業園區為網格單元,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普查全區涉水管網情況,并按片區劃分網格,制定截污計劃;進行片區排水規劃修編,優先實施對片區污水收集作用明顯的管網項目,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治理實施方案;
三是三級聯動資金保障。實行治水區鎮村三級資金分擔(區財政承擔40%、鎮街財政承擔24%、村居承擔36%),加大對村居污水管網和村中涌整治的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村居的積極性。
四是加強工業排放監管。摸清掌握主要工業污染源和“散亂污”企業情況,并對各鎮街主要廢水排放企業列出清單,結合禪城區網格化整治工作進行重點監管。2018年以來,禪城區累計出動環保執法人員25659人次、檢查企業9634家次、責令限期整改1632家、立案236宗、做出處罰213宗、處罰金額983.76萬元,共關閉“散亂污”企業74家,完成整治46家。嚴厲打擊了環境違法行為,有力地震懾企業違法排污行為。
五是保障飲用水源安全。目前,禪城區紫洞水廠水源保護區和沙口—石灣水廠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源水質長期穩定達標。2018年以來,完成了9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問題整改;出臺了《禪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保護長效監管工作方案》,簽訂了《飲用水源保護區長效監管責任書》和《禪城區進一步加強水源保護區環境保護工作三方協議書》,明確了各單位水源保護區環境管理方面的工作職責,將水源保護區重點日常工作納入常態化管理范疇,完善了長效工作機制;新建高標準生態圍網6.2公里、生態涵養區二級圍網3.6公里,建成26個警示牌(含道路、橋梁和航道警示牌)、14個界碑、18塊宣傳牌和8個宣傳橫幅。
五、堅持“科技賦能”,利用新思路、新技術和新設備提升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為環境治理和環境監管提供支撐
通過科技手段提高環境監測及時性、客觀性和聯動性,為環境治理各項工作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以實現“精準防控”。
面對日益復雜區域大氣污染,禪城區積極嘗試,踐行“用數據說話、以創新前行”的探索模式,開啟環境質量的精細化監測之路。2018年2月,成立全省首個利用無人機和激光雷達等技術對區域環境進行“陸空”監控的“環境立體監控中心”,隨后激光雷達多次執行區域大氣掃描任務、51套移動式空氣監測設備持續監測城市道路“氣質”,環境立體監控中心已形成三足鼎立的良好局面。
一年來,環境立體監控中心交出了18次飛行監測廠企工地、14次重點區域激光走航、長達2個月的水平激光掃描以及5個月的道路空氣監測月報和灑水抑塵研究等答卷,以數據說話,指出問題所在,科學指導區域大氣防控工作更有序開展。中心各項技術不斷彌補傳統環境監測工作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不足,構建出更多維度的區域大氣監測監控網絡,鏈接各方科技力量,綜合監測區域環境質量,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激光雷達掃射。以激光為光源,向不同方位、不同仰角的大氣環境進行掃描,探測禪城區域大氣污染的組成結構和時空演變,實時給出污染物的立體濃度分布,獲得區域污染源位置分布和污染程度分布信息。
移動式空氣監測設備。通過搭載在公交車頂的污染物傳感器,借公交跑航實現路面空氣PM10、PM2.5、氮氧化物和臭氧等污染物實時監測并匯總到后臺服務器,克服傳統固定監測點位無法移動的弊端,形成禪城區路面空氣狀況特有的一張動態圖,并采集海量的監測數據。
環保無人機偵測。利用搭載了多枚高精度氣體傳感器的無人機,對大氣中多種氣體數據進行監測,有效地覆蓋了人工監測點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大氣污染監測能力和對污染源的監控能力,緩解了以往因人力、物力不足無法對轄區內污染源實施全面監測管控的壓力。
水環境質量監測。當前,禪城區已建立起完善的各類水體監測體系,主要包括:飲用水源取水點水質監測(每月一次);52個主干內河涌和6個重點湖泊水質監測(每月一次);31條城鄉黑臭水體水質監測(每周一次)。除此之外,對重點河涌水質實行連續監測,實現按流域動態掌握河涌水質關聯信息,禪城區在兩條跨區域重點河涌的5個點位進行加強監測,并對10個重點點位的水質實行在線監測。下一步,還將打造“河涌水質監測分析云服務”項目,對主干河涌和重點湖泊的31個點位進行水質在線監測,詳細掌握水質變動規律,為治水工作提供支撐。
2018年,禪城環保借助廣東柯內特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在環保大數據分析的優勢,攜手合作,通過在12條公交線路、51輛公交車布設移動式空氣監測設備,監測道路總長超150公里,以每天監測、處理不下20萬條的監測數據,共同開展城市道路空氣監測工作。這項工作在全國環保領域處于創新地位,其模式和規模全國少有。目前借助大數據分析,清楚掌握了轄區道路空氣質量狀況,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主干道路汽車尾氣及灑水降塵影響、施工工地揚塵影響、PM10溯源等專題分析,為大氣防控提供多維度的技術支撐。
六、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將禪城區污染治理攻堅戰進行到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隨著治污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市民對美好生態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禪城區環境治理從傳統的工業企業治污減排轉向了城市復合型污染防治,區委、區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緊緊圍繞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綜合施策,凝心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生態福祉。
根據上級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部署,禪城區確立了環境保護工作目標:到2020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區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重點斷面和主要內河涌水質達標率不斷提升,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完成上級下達的總量減排任務;穩步推進村級工業園區改造提升,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宜創新的中心城區。
機制方面,夯實完善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以考核為抓手,強化部門聯動和協同配合。
大氣環境治理方面,針對城市復合型污染特點,堅持工業源、機動車源、揚塵源、城市生活面源“四源共治”,“人防”“技防”相結合,綜合施策,落實精細化、精準化污染防控,削減各項污染物排放強度,改善空氣質量。
水環境治理方面,堅持河(湖)長領治,按源頭治理、流域治理、網格化治理思路,進一步健全完善綠色生態水網,打出水體治理組合拳,突出抓好廣佛跨界河流整治、黑臭水體整治、污水管網建設和養護等重點任務,加快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率。
村級工業園整治方面,按照“分步走、抓示范”的思路,結合城市升級進行連片改造和“提質增效”,分類施策,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禪城區委、區政府和全區人民信心滿懷,干勁十足。區領導表示,他們有信心、有決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爭取早日建成宜居宜業宜創新的生態禪城。
(作者系佛山市禪城區環保局 黨組成員、副局長)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