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浙江漁民的幾個微信群炸鍋了——起因就是有個溫嶺漁民,從海里撈上來一塊“大疙瘩”!這塊不知為何物的怪東西引來無數猜測,有人說這是膽結石,還有人說要切一塊來嘗嘗味道。
怪疙瘩
海上通(舟山)衛星通訊有限公司負責人夏先生告訴錢報記者:“我把‘大疙瘩’發到一個視頻網站上去之后,有網友說,這個東西是龍涎香(抹香鯨的分泌物),還挺值錢的!我希望請你們幫幫忙,找個專家給漁民把把脈。”
大疙瘩是從哪里來的?錢報記者聯系上撈到“大疙瘩”的溫嶺松門漁民陳俊。
陳俊告訴記者,這東西是1月15日中午,他的漁船在東經124.03度,北緯26.22度海域內捕撈時,無意間在漁網中發現的,“我是90后,年紀輕,捕魚年份短,這東西我從來沒見過。它有點濕濕的,會往外滲點水,摸起來不硬,手感有點軟,聞著也沒有味道,估計有十幾斤重。”
陳俊覺得好奇,就沒舍得扔掉大疙瘩。他還特別提到,怪石的縫隙里,有很多像小蟲的生物在動,時不時會從疙瘩的空隙里跑出來溜達。
為此,錢報記者聯系了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蔣日進、浙江自然博物館袁樂洋兩位海洋生物專家,得到的比較一致的觀點是,這塊“疙瘩”應該是生物組織,可能是鯨魚消化系統內沒有消化完全的東西形成的——比如鯨魚吃下一只大章魚,沒有消化的軟骨在腸胃里形成這樣一坨類似石頭的東西。
根據圖片,蔣日進還說,表面那些小突起,可能是附著了鯨魚吃下去的、沒消化的磷蝦等物質。
至于這塊疙瘩到底是什么,海洋所專家建議,其實可以切下來做DNA檢測,找找答案。
因為不確定,袁樂洋建議,可以請網紅博物大V“開水族館的生物男”鑒定一下。
這位大V本名周卓誠,是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因為他踏遍千山萬水,走過大江南北,水里面如果遇到的稀奇的玩意,大家都喜歡請教他。
他告訴錢報記者,他感覺這個疙瘩有三種可能:“一種就是沒消化的胃容物,第二種可能是海綿和腐爛魚蝦的共生體,還有種可能是個石化的尸塊,是大型海洋生物身體的一部分。這東西具體是什么,最好還是解剖一下,顯微鏡觀察或者進一步做科學鑒定。”
不過,三位生物學方面的專家說,龍涎香的形成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一般來說,龍涎香的塊頭不會那么大,也就幾斤重,而且相對硬度比較大——通常需要用鋸子鋸開,還帶有特殊芳香氣味。根據目前的情況判斷,這塊怪石是龍涎香的可能性比較小。
錢報記者資料檢索發現,龍涎香也是一味中藥材,于是就此請教了浙江中醫藥大學藥物研究所的呂圭源老師。
呂圭源判斷,大疙瘩可能是太歲(一種大型黏菌復合體)。他說,太歲不僅土里有,海洋里也可能存在。不過,關于太歲的功能和品質目前沒有科學論證,不建議大家食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