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是典型的流域經濟。類同于“微縮版”長江,浙江省第三大水系椒江的源頭永安溪,也曾遭遇化工圍江、采砂無序、污水直排等亂象。近年來,永安溪流域通過系統性修復生態環境,重塑發展動能,原本的“垃圾河”已變身“風光帶”和發展的“綠色引擎”,并獲評“最美家鄉河”。
從“靠水吃水”到“護水愛水”,綠色發展喚回山川底色
發源于浙江仙居的永安溪長141.30公里,流域面積為2704平方公里。與上一時期長江沿岸面臨的水土流失、化工圍江、碼頭無序等問題類似,記者多年前采訪時看到,永安溪曾經千瘡百孔。河道采砂、石材加工、垃圾傾倒、污水直排、非法捕撈等人類活動,導致防護林、濕地和魚類等資源驟減,水環境污染等問題突出。人們“靠水吃水”“涸澤而漁”,直至“母親河”變成了“垃圾河”。
問題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愛水重在治水。近年來,我們嚴控污染源頭,絕不讓污水流入永安溪。”據仙居縣委書記林虹介紹,按照“控增量、去存量”思路,仙居以水定產、水陸統籌,一方面嚴格環境準入,另一方面關停低小散的醫化企業,將城南醫化園區整體搬遷,經濟開發區實施循環化改造,企業一律推行清潔生產。
在仙居縣上橫街村栽著花草的“花香豬舍”,沿襲數千年的傳統養豬變成了集中養殖、污水納管。仙居率先在全國縣一級實施“全域農村人畜分離”改革,在村外集中建生態養殖小區,有效杜絕了農村養殖污水直排入河。
同時,仙居率先實施“全域河長制”,責任制涵蓋了從縣領導到村民等各個群體。自稱“河小二”的仙居環保志愿者吳福明說,近年來,他們成立了由私營企業家和個體戶組成的護河隊,目前已發展到了400多人,不定期開展公益巡河。
從“靠水吃水”到“治水護水”,永安溪迎來了發展新篇章。通過“五水共治”,全民參與治水,仙居成功創建省級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連續兩年獲得浙江治水最高獎“大禹鼎”。2017年底,永安溪被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等單位評為“最美家鄉河”,成為浙江唯一入選河流。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動能轉換邁向高質量發展
“永安溪一定要保護好,只有溪水清清,錢才能流淌而來。”仙居縣尚仁善居民宿老板陳江峰說。他原是一家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后回到家鄉仙居開起了民宿,500多萬元的投資僅兩年便回本。
如何將生態稟賦轉化成金山銀山?仙居依托永安溪山水,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構建生態健體休閑帶、地域文化體驗帶、美麗田園風光帶等,打響“四季花海”品牌,民宿經濟迅猛發展。
永安溪畔,總規劃492公里的仙居綠道與江水緊緊相依。這條葉脈狀的綠道網,將散落在沿線的山水田園、灘林溪流、古村名鎮等優質旅游資源串聯,成為一條“綠地圖”。綠道為沿線村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800余元,沿江各村村集體經濟增長速度比非沿線村高53.6%。
“仙居經濟的發展,要著眼于延長、提升產業鏈,真正邁向綠色化。”林虹認為,綠色發展絕不僅僅是減少污染,更加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才是最終目標。
循著這樣的理念,臺州(仙居)醫療器械產業園應運而生。主打可視喉鏡的浙江優億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園企業,董事長王衛東原來從事化學原料藥銷售,沒想到公司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率先實現綠色生產之后,每年產值增速高達50%以上。他說,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企業已轉向“綠色智造”領域,駛上發展快車道。
從誕生到現在的兩年時間,醫療器械產業園已簽約入駐19家企業,發明專利近100項,這個“高畝產、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園替代了原有的化工污染項目,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探尋一條“環境與經濟共棲之路”
“仙居試圖通過調整‘唯GDP’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探尋一條環境與經濟共棲之路。”林虹認為,綠色發展必須實現綠色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在守住“綠水青山”的同時,仙居加快轉化“金山銀山”,從當年的欠發達縣,成為浙江省唯一的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縣。2017年,仙居綠色產業增加值占全縣GDP的83%,增速高于GDP三個百分點;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取得“全民共識”是永安溪治理的又一條秘訣。“廁所革命、垃圾分類、人畜分離……通過水環境治理的相關政策設計,將百姓的‘家事’變成了自覺的集體行動,激發了群眾的創造性。”仙居縣縣長顏海榮說,全縣群眾對綠色化發展滿意度達到90%以上,城鄉居民綠色出行比例達到55%。
據介紹,聚焦高質量發展,仙居將圍繞著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進一步促進均衡、協調發展,激活自主創新能力,做好綠色發展這篇大文章。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