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遍地難長草,空中少飛鳥。”這句順口溜是對40年前甘肅定西市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荒煙蔓草披上綠裝”概括了40年來該地的生態變化情況。
定西市安定區位于甘肅省中部,境內溝壑縱橫,北靠甘肅省會蘭州,南鄰西北重鎮天水,年均降雨量僅380毫米左右,年蒸發量高達1526毫米,通稱“隴中”。“隴中苦瘠甲天下”的定西也已經成為歷史。
居住在這里的75歲“老林人”王宗剛16歲結緣林木,種樹近60年的他不光自己種,還帶著無數“小林人”一起種,其中就有他的兒子王富軍。父子二人身著迷彩裝,背樹苗、扛頭、拎水桶……從上山種下第一株苗木開始,他們身上就有了“造林夢”的標簽,經過他們數十年的艱辛努力,現在終于“美夢成真”。
王宗剛年輕時在當地林場工作,從育苗到栽植均由人工完成,加上定西地區自然條件干旱少雨,育苗栽植成活率還不到20%。他說:“當年栽植不成功的,等第二年繼續補栽。”就這樣,苗木一棵一棵得種,一批批“小林人”變成“老林人”,寸草不生的黃土塬由“點點綠”成為現在的“漫山蔥綠”。
改革開放以來,該地通過林業生態建設來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從而使貧困面貌得以改善。當地打造一批以城區面山綠化為主的城市生態功能區、以通道面山綠化為主的長廊生態屏障區、以川臺階地林果產業為主的生態經濟區、以天然灌草資源封育為主的森林植被恢復區、以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為主的生態治理區。
據定西市提供官方資料,截至目前,當地已完成造林封育552.43萬畝,全市森林面積達到343.49萬畝,活立木總蓄積653.0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017年底的12%,比改革開放前提高近6個百分點。
目前,定西市已建成漳縣貴清山和渭源縣渭河源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22個國有林場。同時,累計完成義務植樹2.4億株,建成義務植樹基地460個,總規模達77.8萬畝。
定西市已初步形成經濟林果、育苗、花卉、森林生態旅游、林下經濟五大林業產業模式,重點發展蘋果、核桃、梨、花椒、杏等經濟林果,總面積達到107.3萬畝,林果農戶達30多萬戶。
安定區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馮強表示,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大面積種植牧草和飼用作物,可有效提高植被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實現“泥不出溝、水不下山”,從而改善生態環境。
在當地,飼草不僅是生態草,還是經濟草。安定區寧遠鎮村民李光明常年在外打工,目睹家鄉變化的他發現種植飼草比種糧食還掙錢,“與食用玉米相比,每畝可多收入300元至500元。”于是,他回到家鄉將自家30畝土地全部種上青飼玉米。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