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1月底,衢州市綠色貸款余額499.24億元,占全部貸款比重達到22.41%,同比增長63.5%,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47.96個百分點;綠色貸款平均利率5.85%,低于各項貸款利率0.26個百分點。
近年來,衢州市堅持“綠色+特色”理念,緊緊抓住“標準、產品、政策、流程”的四個核心因素,發揮其乘數效應,在助推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同時,也創出了綠色金融的衢州模式。
五大標準體系“基石和靈魂”
標準建設是綠色金融改革的基石和靈魂,經過一年多努力,我市初步建立一套科學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包括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綠色信貸和銀行體系等。
綠色企業標準評價體系,包括業務、行業、環境和社會表現,以及公司治理、資質與榮譽6項一級指標。一級指標下設19項二級指標。其中“畝產稅收”、“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萬元GDP能耗”等指標的設立,是對貫徹落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在金融標準領域的要求,通過運用金融杠桿功能,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對美麗經濟幸福產業、數字經濟智慧產業的支持。二級指標下設43項三級指標。各指標權重不同,按照分數高低確定企業綠色深淺度。
綠色項目標準體系,包括政策符合性、環境改善性、環境影響性、行業先進性4項一級指標。一級指標下設10個二級指標,共包括省級和地方政策屬性、資源節約、環境效益、產生水體污染物、產生大氣污染物、產生固體廢棄物、產品特性、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關二級指標下設若干個三級指標。委托中誠信公司對集聚區開展綠色項目識別工作試點,并對全市綠色項目進行篩選,綠色項目庫中綠色項目56個,總投資240.51億元,融資需求106.02億元。
綠色專營機構標準。制定評審辦法,建立“綠色+特色”雙色培育體系,以綠色為基調分層引導,以特色為方向分類培育,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單設綠色金融事業部;在綠色金融“專項規模、專有流程、專屬產品、專設考核”的“四專”機制基礎上,升級打造“4+X”工作機制,設置了28類103個指標,首次對綠色專營機構提出系統性、全量化、可操作標準。
綠色信貸統計標準。我市開發地方綠色貸款統計信息平臺,涵蓋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領域,由25大類、128個指標構成,去年7月起正式統計發布。國家《綠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出臺后,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綠色貸款專項統計數據質量評估,率先開發綠色貸款統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統一數據接入、實現統計口徑拉平、商業銀行一次報數,管理部門數據共享”功能,打造分層統計監測、自動分類評級、風險可視化分析的“三位一體”綠色監管綜合平臺。
地方法人機構綠色銀行體系標準。衢州市農信系統在全國率先開展市縣一體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綠色銀行體系建設,打造了小法人機構開展綠色金融工作的全新樣板,得到省政府領導肯定。
八大模式“盆景變風景”
衢州市綠色金改,備受業界關注的是一系列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相關負責人介紹,從金融供給側改革著力,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不斷開發綠色金融產品,滿足綠色發展需求,并及時推廣,把“盆景變成風景”。
綠色支付“衢州模式”?!爸腔壑Ц?公共交通” 、“智慧支付+生活應用”、智慧支付+醫療衛生”、“智慧支付+教育事業”、“智慧支付+商務服務”、“智慧支付+旅游服務”等風生水起。28家醫院應用自助掛號結算或移動支付收費模式,12所城鄉學校通過智能APP、“圈存機”將智慧支付應用于學費繳納、食堂就餐等領域,全市知名景區實現“智慧支付”全覆蓋,創建智慧景區26個、智慧農牧場51個。
打造綠色信貸“衢州模式”、創新綠色債券“衢州模式”、形成綠色保險“衢州模式”,有效發揮社會治理“穩定器”和經濟發展“助推器”作用。探索綠色金融支持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巨化模式”、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開啟模式”“集美模式”,全國首創融合金融屬性、公益屬性、共享屬性于一體的銀行“個人碳賬戶”體系。全國率先建立綠色環境效益計量分析平臺,實現了對綠色項目和流動資金貸款環境效益進行測算。
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市將認真貫徹“1433”衢州發展戰略體系,充分發揮“標準+產品+流程+政策”的乘數效應,全面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努力打造“大花園統領、大平臺集聚、大數據支撐、大聯動服務”的衢州模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