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在歷史長河里不過一瞬,但紹興的生態運筆,卻濃墨重彩。正在紹興市檔案館舉行的“時代印記——紹興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上,“綠色”篇章全景式地向觀眾展現了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紹興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的豐碩成果,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加深入人心。
“綠色”篇章,是一個成果展,更像是一個風景攝影展。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河流湖泊、恬逸的鄉村美景,見證著改革開放40年來,紹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全過程所帶來的巨變。
凝視著展墻上整治前后環城河的兩張對比照,特意從老城區趕到袍江看展的退休干部蔣伯華佇立許久。1999年以來,紹興舉全市之力實施環城河綜合整治工程,并把城市防洪建設和整個大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歷時270天,先后投資12億余元,將環城河修建成擁有風則江廊橋、稽山園、治水廣場等9大景點的城市治水“全國樣板”。蔣伯華告訴記者,自己家就住在環城河邊上,“環城河越來越美、水質越來越好,我既是見證人,更是受益人?!笔Y伯華說,是改革開放的東風,激發了紹興人建設美麗家園的使命感。
有人說,紹興改革開放40年來,最壯闊、最動人的風景是鄉村的巨變。展覽現場,觀眾們看到一幅山霧繚繞的“美麗鄉村”圖片后,都流露出“生活在這兒真幸福”的自豪之情。這幅圖片的拍攝地是新昌縣鏡嶺鎮,2個多月前,鎮長呂江作為全省5名代表之一且是唯一一名鎮級基層代表,赴聯合國領取環境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屋外臟亂差,周邊黑臭水?!边@是10多年前紹興農民常發的牢騷。如今的鄉村,何以生機勃發、讓城市居民向往?呂江說,“鏡嶺也曾飽受‘出路’問題困擾,農業不領先,工業不景氣,經濟停滯不前。2003年6月,浙江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讓鎮干部們茅塞頓開:既然農業走不遠、工業走不通,何不就地取材搞旅游呢?”由此,鏡嶺鎮大力建設美麗鄉村,激發出鄉村振興的澎湃活力,今年以來共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500多萬元。呂江說,他們將以更堅定的決心、誠心和恒心,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加美好的鏡嶺。
以環境治理倒逼經濟轉型,是紹興的又一生動實踐。展出的照片,從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到打造藍印小鎮,從“811”環境整治,到打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紹興始終以環境治理為突破口,淘汰過剩產能,培育新興產業。
創新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紹興同樣先行先試。率先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率先試點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對自然資源資產進行離任審計,地區發展和干部考核有了“綠色指標”。
“正是因為善于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求得最大公約數,在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間找到最佳結合點,紹興打開了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在綠色發展的廣闊藍海中乘風破浪、奮勇前行?!苯B興市環保局副局長胡劍說。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紹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紹興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惠民,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紹興,正在人們的不懈奮斗中,由夢想變為現實。
越城區環城河綜合整治前后對比。首席記者 袁云攝
(圖片由市檔案館提供)
整治前。
整治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