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區真的聞不到臭味異味了,跟以前相比確實提升很多。”如今,油車港環保辦的工作人員到植絨企業巡查時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慨。以前,油車港與天凝交界處植絨企業眾多,工廠附近味道刺鼻,老百姓怨聲載道,而今,秀洲區開出重點區域環境整治“良方”,按照“群眾聞不到臭味異味”的要求,采取了強有力的創新舉措,空氣環境得到了有力改善。
記者獲悉,截至目前,油車港鎮19家植絨企業共關停和騰退6家,騰退和拆除植絨線25條。植絨企業數量從19家53條生產線縮減至13家28條生產線。現存的13家企業均按照“五個全”的整治要求,完成處理設施改造提升和車間全封閉施工,并通過了區級治氣驗收。通過整治,重點區域環境的空氣質量和企業面貌大為改善,群眾的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記者在某植絨企業看到,只見原本大開大敞的車間,根據“上料上漿”“入絨烘干”“刷毛”“出布”四道工序,被分隔了四個玻璃間,整個工廠在集氣罩的吸納下形成“負壓”。廢氣臭氣收集后進入廢氣處理設施,經過水噴淋、靜電除塵、堿化塔等多道工序,達標后才被允許排放。“現在味道確實小了很多,車間環境好了,工人們干起來也更有勁了。”該企業的總經理陸先生說。
整治前后成效差別大,這也是眾多百姓的感受。經初步測算,整治前油車港鎮植絨企業畝均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簡稱VOCs)排放量0.28噸,整改后,植絨企業采用標準化車間隔斷密閉,并增加了系統收集風量,同時采用了“預處理+氧化吸收+堿吸收+靜電處理”多級聯用治理技術,年VOCs削減量為43.86噸,綜合削減率達80%以上。
為了建立長效機制,加大區域空氣質量監控力度,秀洲區還依托已建成的大氣特征污染因子監測站,持續加強對重點區域內植絨企業廢氣特征污染因子排放的長效監管。“今年,我們采取‘風險源指紋庫’這一創新舉措,加強區域空氣監管。”油車港鎮環保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資料庫中包含了對重點區域企業臭氣廢氣排放的詳細情況,第三方檢測機構可以根據特定因子的含量來縮小排放特定因子的范圍,甚至追蹤到排放企業,再根據指紋庫系統的信息直接問責到企業的法定責任人。目前,秀洲區已基本完成“風險源指紋庫”的收錄工作,接下來,將會進一步細化特定排放因子的分類管理和責任劃分工作。
同時,秀洲區還將建立區域人工排查機制。在臭氣廢氣風險排查及監測的基礎上,秀洲區將委托專業機構開展重點區域臭氣廢氣季度式監測工作,以季度為節點,對企業綜合性指標開展監測工作,針對超標企業或臨近標準值企業及時開展風險源排查,并要求企業落實相關整改工作。
“下一步,我們還將建立健全環保日常監管機制,整合區鎮兩級環保執法力量,加強對企業設備運轉、廢氣排放濃度等情況的日常巡查管控。同時,聘請屬地村級環保監督員,在8小時工作時間以外對企業周邊進行巡查,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秀洲區治氣辦相關負責人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