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梁國瑞)改革開放40年,浙江人不但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而且創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奇跡。
在回答“如何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這一全球命題時,浙江率先探索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找到了發展與保護的統一之法,把握住了生態保護與綠色惠民的“雙贏”之道,開辟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新境界。
統一之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05年,安吉余村,村民潘春林舉債幾十萬元,開起了村里最早的農家樂。此前兩年間,這個曾視礦山為“命根子”的村莊,接連關停礦山、水泥廠。“失業”的潘春林因此轉行。當年8月15日,看到余村的這一轉變,前來調研的習近平同志開心地說:“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0多年過去,人們一次次前往余村,品讀浙江的發展智慧。
時光回溯,40年前,余村人采石礦、燒石灰、造水泥,很快成為全縣響當當的富裕村。相伴而來的,是黑霧沖天、粉塵蔽日,惡劣的生態環境,使所謂的礦山經濟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小小的余村,折射著安吉乃至整個浙江的發展景象。
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先發的浙江,“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迅猛推進。同時,資源、能源消耗快速增長,生態環境壓力與日俱增。
過去,人們把發展和保護,看成一對“兩難”的矛盾。處理不好誰先誰后、孰輕孰重,就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這是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老路——英國泰晤士河,曾因工業污染,成為歐洲的臭水溝,治理污染歷時150年。
避免重走這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浙江有過教訓,也一直在行動。上世紀80年代的荒山改造,90年代的平原綠化,以及城市內河治理、鄉鎮企業污染治理、杭嘉湖地區“零點行動”……
所有的探索和努力,最終凝聚成一個共識:只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3年,在浙江的發展史上注定不凡——
6月,作出建設生態省的決定;7月,提出“八八戰略”,要求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8月,正式下發《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浙江要以生態省建設為載體,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場前無古人的創新之路,是對原有發展觀、政績觀、價值觀和財富觀的全新洗禮,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
理念之變,讓發展格局煥然一新。
浙江人這樣認識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為單純保護而放棄發展。
浙江人這樣實現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
如今,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回望來時路,在美麗中國、綠色發展的浩瀚長卷上,浙江已經寫下了先行先試的美麗答卷。
轉化之路——
生態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2014年7月10日,浦陽江翠湖兩岸,一場游泳接力賽正在進行。蜂擁而至的市民奔走相告:“浦陽江可以游泳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浦江人找不到一條可游泳的河。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水晶加工業開始在浙中浦江發展壯大。最多時,全縣近一半勞動力參與其中,產出全國80%以上的水晶產品。但每天上千噸污水、廢渣,很快讓山河變了顏色:全縣464條河流中,90%以上是“牛奶河”,浦陽江成了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
浦江不是個例。當時的浙江,有500多個年產值超億元的塊狀經濟,涉及175個行業。它們造就了區域經濟的輝煌,卻遭遇“成長的煩惱”:作坊式企業多、產業低端、技術落后,其中一些行業產能過剩。
山越高越難爬,車越快越難開。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刻,浙江人意識到,必須痛下決心,以“騰籠換鳥”的思路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讓“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俊鳥”引領浙江經濟。
率先開啟生態文明建設的浙江,開始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努力實現綠色增長。
以環境治理倒逼經濟轉型,是浙江的獨特創舉。從4輪“811”環境整治,到打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從“堅決打破拖累浙江發展的壇壇罐罐”,到承諾“決不把臟亂差、污泥濁水、違法建筑帶入全面小康”,浙江始終以環境治理為突破口,淘汰過剩產能,培育新興產業。
以循環化改造實現增長方式轉變,是浙江的一貫堅持。如今,5年一輪的循環經濟“991”行動已進行到第三輪,浙江努力讓生產方式更加清潔、綠色。2005年至2017年,全省萬元GDP能耗從0.9噸標準煤下降至0.44噸標準煤。
把生態資本變成富民資本,更是浙江的生動實踐。生態質量日益提升后,浙江人開始依托綠水青山,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風生水起,鄉村旅游、民宿經濟方興未艾,沉睡的山水資源正日益顯現出經濟價值。
創新制度保障綠色發展,浙江同樣先行先試。出臺全國最早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率先試點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對自然資源資產進行離任審計,地區發展和干部考核有了“綠色指標”……
不重保護的盲目發展是竭澤而漁,不求發展的簡單保護則是無源之水。正是因為善于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求得最大公約數,在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浙江才能順利打開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在綠色發展的廣闊藍海中乘風破浪、奮勇前行。
共贏之道——
綠色發展造就美好生活
2018年9月27日,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在美國紐約頒獎。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榮獲“激勵與行動獎”。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索爾海姆說,“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就是未來中國的模樣,甚至是未來世界的模樣。”
索爾海姆在浙江看到的,正是“美麗鄉村”的迷人景象:一座座村莊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人們不僅享受著優良的生態環境,更辦起農家樂、搞起鄉村游,在家門口安居樂業。
這是一個擁抱綠色發展、共享良好生態的美麗新時代。
一組數據,彰顯著這種“美麗”的全面性:截至目前,浙江已創建美麗鄉村先進縣58個、示范縣12個,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300多條,培育美麗鄉村精品村(特色村)近3000個。如今的浙江,處處是風景,全域像花園。
另一組數據,則訴說著群眾的滿滿獲得感:截至2017年,浙江農家樂接待游客3.4億人次,營業總收入超353億元,全省產業結構逐步完成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轉型,居民收入水平穩居全國省區第一。
難怪有人說,浙江改革開放40年來,最壯闊、最動人的風景,是鄉村的巨變。
若從歷史的軸線上觀察,這種巨變顯得尤為不易——縱觀近代中國史,鄉村常常以貧窮、閉塞、落后的面貌出現;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推進,人們尤其擔心,農村會被時代發展洪流拋棄,成為沒有生機的凋敝空間。
浙江的鄉村,何以生機勃發、讓城市更向往?
這源于一項戰略的持續發力。2003年,浙江啟動“千萬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從示范引領到整體推進,從深化推進到全面覆蓋,如今,這項工程已經邁入4.0版本,美麗鄉村示范縣、美麗鄉村風景線、美麗鄉村精品村、美麗庭院等多級載體紛紛涌現,不僅營造出美麗風景的全域化格局,更激發出鄉村振興的澎湃活力。
這更源于綠色惠民理念的不變堅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是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浙江才會持續推進綠色浙江建設、生態省建設、美麗浙江建設,通過治水拆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行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讓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進入新時代,浙江重整行裝再出發,謀劃實施“大花園”建設,全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像打造藝術品一樣來打造鄉村,讓全省鄉村不僅干凈,而且充滿溫度、各具韻味、富有活力。
顯然,浙江人書寫的這部“鄉村傳奇”,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未完待續。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