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沈蕩鎮提供)
小城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城與鄉的紐帶和戰略節點,在統籌城鄉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自2016年以來,沈蕩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黨委、政府的整治要求,確定北至彭城港、南至吳家港、東至南北湖大道、西至團結橋港的整治范圍,面積約4.1平方公里。累計投資1.3538億元,開展23個整治項目建設,提升城鎮公共服務水平,優化功能布局,為沈蕩進一步跨越式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沈蕩鎮形象全面提升,配套不斷完善,管理井然有序,群眾的幸福感不斷攀升。
規劃引領 文化注入 繪就民生底色
在小城鎮整治行動中,沈蕩鎮牢牢把握住規劃這個龍頭,高屋建瓴地搭建起符合城鎮發展趨勢的基本框架,全域規劃,從產業結構布局到環境整治提升,再到城鎮基礎設施完善、百姓人居環境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具體而細致,打通發展的“任督二脈”,堅持“立足長遠、兼顧當前”的原則,以“接軌高鐵橋頭堡、融入南湖經濟圈”為發展目標,以“酒香老鎮、悠悠水蕩”為形象定位,重點突出“醉美水鄉老鎮、高鐵產業新鎮”的發展總基調,編制了《沈蕩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獲得市級優秀規劃一等獎、省級優秀規劃樣板。按照“一加強三整治”要求,加強集鎮風貌和重要地段、節點的規劃設計。聘請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1名規劃師作為駐鎮規劃師,全過程指導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工作。
一座小城鎮的氣質,通過地理風貌、產業布局、歷史建筑、人文習俗等多維度散發,而這些都源于當地文化基因的傳承與滋養。沈蕩鎮堅持“以水為魂、以文為脈”,通過挖掘特色自然資源與傳承特色民俗文化并舉的方式,在整治過程中重點突出“浙派民居”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格,還原原生態江南水鄉特色,打造水鄉濕地與老鎮風貌融合共生的模式。
沈蕩鎮還通過“一老帶九老”,即通過保護一座千年老鎮帶動保護和傳承“老街、老宅、老祠堂、老酒、老弄、老漁村、老橋、老廟、老水蕩”的具有沈蕩特色的“九老”文化,建成具有特色文化內涵的“九老”文化展示館,集中展示沈蕩的鄉愁記憶。注重人文關懷,傳承紅色基因,修舊如舊朱聚生烈士的故居,建成沈蕩革命烈士紀念館,賦予城市客廳紅色基因。徹底打通永慶路孩兒橋段瓶頸口,加大朱聚生故居原址及其周邊危舊房和違法建筑的整治力度,騰出近30畝空間,結合小鎮居民文化休閑需要,建成約6000平方米的城市客廳——聚生文化廣場。
疏通“肌理” 產業賦能 激發經濟動能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是解決“臟”“亂”“差”的問題。沈蕩鎮強治根本,治理“線亂拉”,全力殲滅“空中蜘蛛網”,亮化集鎮上層空間。治理“違危舊”,騰出集鎮發展空間,遵行“拆違先行、應拆盡拆”的原則,以集鎮沿街商戶、小區、城中村、工業園區為重點區域,以“四無”企業整治和全域違章清零行動為抓手,典型違建拆在先、宣傳輿論走在前,累計拆除違建24.3萬平方米;以解危為契機,開展對116處、767戶危舊房的評估收儲、疏散安置工作,對有保護價值的能修則修、妥善處置;通過整治,共騰出有效空間286.2畝。治理“道亂占”,強化集鎮秩序管理,常態化開展整治工作。
為了優化配套服務,優化城鎮“肌理”,沈蕩還實施“廁所革命”,優化小城鎮公共廁所規劃布局,整治改造公廁12個。打通木大路斷頭路,貫通永慶路瓶頸口,優化城鎮道路交通布局,緩解通行壓力。維修提升宋坡路、鎮中南路,拓寬改造永慶路、鎮中北路,完成集鎮約8公里的主次干道“白改黑”工程。新增四套紅綠燈及監控系統,新增安裝11套違停抓拍系統,并對交通指揮系統進行全面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交通通行的舒適性和安全性,確保集鎮居民交通出行規范、安全。
小城鎮建設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產業,否則小城鎮就淪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沈蕩鎮積極活化產業布局,利用小城鎮整治規劃編制和總體規劃修編契機,立足長遠,編制產業發展規劃。以低小散整治和“四無”企業整治為抓手,積極加快對現有產出低、能耗高、污染大企業的轉型升級,鼓勵產業退低進高、低效用地再開發。推進旅游產業與文化相結合,使產業發展與城鎮發展互相融合,堅持以產興城、產城互動,將小城鎮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
顏值被刷新后,沈蕩小城鎮越來越靚,如何讓百姓共享整治成果,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沈蕩鎮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綜合運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治理體系。以自治為目標,成立由片區干部、執法隊伍、志愿者和熱心商家組成的商家自治聯盟,在商戶中開展“經營規范、環境整潔、綠化完好、鎮容有序、垃圾分類”為五個主要方面的自我管理,并通過綜合評選、評優上墻、獎懲機制,推動商家自我管理。以法治為保障,加強道路交通、市容和環境衛生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意識;整合行政執法力量,出臺定期聯合執法常態化制度,加強集鎮環境整治。以德治為基礎,建成12個“睦鄰客廳”,作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群眾交流平臺,成立道德評議團和紅白理事會,在廣大群眾中培育知賢、頌賢、學賢的社會風尚;開展道德教育、道德評議、道德宣傳,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使維護優美的生活環境、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成為群眾的內在自覺。
沈蕩鎮運用“三種制度”,推進集鎮長效管理。實施“路長制”,劃定11個重點路段,由鎮班子成員擔任“路段長”,相關專業部門為責任單位,定人、定崗、定量、定責,常態化開展巡查工作,出動巡查6950余人次,解決各類問題3374個。實施“區長制”,劃定12個區域,由鎮班子成員任“片區長”,全體干部作為包干區成員,經常性開展巡查,查找問題并及時反饋,落實責任部門,限期整改完成,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常態化、長效化。兩年來,共開展巡查18740余人次,累計解決問題10657個。實施“河長制”,全鎮共設立139名河長,確保各級河道條條有人管、段段有人養。通過整治,已全面剿滅劣Ⅴ類小微水體,鎮域地表水考核斷面持續保持Ⅳ類及以上。
沈蕩,一座擁有千年文化歷史傳承的江南水鄉老鎮,經過整治,正在煥發新的活力。接下來,沈蕩將繼續按照整治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深化“三治融合”治理,實現產業全面升級、功能全面提升、環境全面改善、服務全面優化,為打造“富裕、和諧、秀美”的新沈蕩奠定堅實的基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