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污染性的工程泥漿中,如何種出可口的無公害綠蔬?渾濁的污水,怎樣轉化成適合金魚嬉戲的清泉?
在市域鐵路S1線一期工程土建十一工區,就成功實現了“一池臟水”進,“一方凈水”出的泥漿固化處理。近日,記者來到現場,一探污水循環利用究竟。
圖為工區人員在泥漿固化處理后的泥土上種蔬菜。
走進該工區項目部籃球場,半畝綠油油的蔬菜在陽光下“舒展身姿”。食堂王大姐正提著菜籃子,按午餐食譜“選摘”,一把小蔥、一捆小白菜、幾個白蘿卜,順手再拎些芹菜、菊花菜、番薯。
“其實這是無心種菜菜成蔭啊!”該工區項目經理部黨委書記郝文廣笑道,今年7月,工區投入600多萬元安裝泥漿固化分離系統,初衷在于處理污染物,打造環保示范工地。
據了解,該工區建設主體包括橫峰站和中心大道站,橫峰站—中心大道站區間、中心大道站后高架區間,量大任務艱巨。其中,鉆孔樁就設計有1401根。在目前的樁基施工時,一天就產生近2000噸的泥漿。
折算下來,相當于整整一間100平方米的房間大小,量如此大的“污染物”該何去何從?送去處理成本高昂,且污染性極強。該工區逐步探索出“變廢為寶”的處理模式。這塊盛產綠蔬的“寶地”,就是由工地泥漿固化處理后的泥土鋪成的。“我們會種些應季蔬菜,大家都反映吃起來比外面買的更甜。”
一張長桌,擺上一排大燒杯,在泥漿固化處理現場,該工區用瓶瓶罐罐生動展示了處理過程。“你看。”郝文廣指著眼前一杯呈絮凝狀態的樣品介紹,我們身旁一池渾濁的泥漿水,加入絮凝劑后已經初步“變身”。挨著的一個燒杯里,已經將清水和泥土分成清晰的上下兩層,這就是經過30米管道藥物化學反應后的成果。
緊接著是泥漿的“二次變身”。工區現場,兩臺帶式壓濾脫水機正在“嘩嘩”運作著。在三米長的輥壓筒上下夾擊下,壓扁后的泥土不斷地往下脫落,堆成黑乎乎的小土坡。
從桌上的樣品杯中拿起一塊泥餅細看,經過高標準的脫水后,泥土干燥,含固量較高。而“脫”出來的水,經過沉淀池處理后已達排水標準,可直接進入路邊的前洋河。目前,該工區將其循環利用到工地建設中,每月可節省用水開支1.5萬元,而泥漿基本能實現每天“自產自理”,達到全流程無污染。
“我們將進一步試驗,發掘泥漿的更多用途。”泥漿固化除管理人員林喜官剛買回文竹、鳳仙華、鳳仙花等各類花種子,希望用這類對土質更高要求的植物來打造“花園工地”。開工5個月,該工區一邊探索“環保新徑”,一邊加足馬力加快建設,現已完成施工總產值約9270萬元,全年將完成1.3億元產值。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