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每年將近有650萬臺廢電器需要處理。從2012年至今,已累計處理廢舊家電3000萬臺。為處理這些廢電器,四川不僅延伸拆解產業鏈,還實施全面立體監控、拆解處理技能“大比武”等多舉措創新,探索出廢電器監管審核工作的“四川模式”。
5家企業每年拆解650萬臺廢電器
四川大型廢舊電器處理企業共有5家,總處理能力達到843.5萬臺/年
在成都仁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仁新科技”)廠房外,滿載著廢舊電器的卡車正緩緩駛入。全自動冰箱拆解線上,一臺臺廢冰箱正被“剝皮拆骨”。這條拆解線是目前國內產量最大的拆解線之一,每小時能拆解超過100臺廢冰箱。
“現在,我廠運行中的6條拆解線,每日可完成7000臺左右的廢電器拆解。”在仁新科技總裁韓玉彬看來,廢電器具有資源再生和環境污染的雙重屬性,因此,拆解企業承擔著相當重的社會責任。
“回收資源、有效再生、循環使用是對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落實,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李銀昌說,在四川,類似的廢舊電器處理企業共有5家,總處理能力達到843.5萬臺/年,年處理廢電器650萬臺,每年獲基金補貼3億余元。
“我們需要挖掘這些‘城市礦山’的潛力,發展再生循環經濟。”四川省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中心主任于偉安表示。
據統計,四川省共產生含鉛玻璃、含汞背光燈管、電路板、潤滑油等危險廢物17萬噸,塑料外殼、電線電纜、電動機、冰箱泡沫等一般工業固廢47萬噸。
在處置上,電路板等3萬噸危險廢物企業自行處置利用。含汞背光燈管、潤滑油等14萬噸危險廢物委托給有關企業安全處置。7萬噸廢塑料循環再生,40萬噸電線電纜、電動機、冰箱泡沫等一般工業固廢銷售或委托企業進行安全處置。
延伸產業鏈深挖“城市礦山”價值
5家處理企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有4家具有深加工處理能力
作為我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的龍頭企業,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長虹”)率先配套建設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范化回收處理系統,后來更是成為生產者延伸責任制示范單位。
“去年3月,我們與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和四川長虹合作,簽訂了《關于共同開展生產者延伸責任制研究的戰略合作協議》。”于偉安介紹說,簽訂合作協議后,四川長虹專門出臺了《生產者延伸戰略實施方案》。
通過近兩年的方案實施,四川長虹利用銷售網點多、覆蓋范圍廣,物流平臺細而全的優勢,構建了廢電器線上、線下逆向回收網絡,共處理廢電器350萬臺,切實將生產者的延伸責任制落到了實處。
“其實,四川省這5家處理企業的處理工藝、拆解技術、管理水平等均屬于全國前列,除處理廢電器外,還各有特色,各具優勢。”據李銀昌介紹,為深挖“城市礦山”價值,5家處理企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有4家具有深加工處理能力。
其中,仁新科技依托公司設備研發能力,建設電路板元器件深加工破碎線,屬全國首例。目前,企業擬著力解決當前電路板元器件去向困難問題,打通廢電器處理“最后一步”的終端瓶頸。
在李銀昌看來,通過不斷提檔升級,四川拆解產業呈現向規模化、集約化、精細化發展的趨勢,切實把廢電器處理提升到了資源循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來。
探索監管審核的“四川模式”
對處理企業進行全面立體監控,開展針對規范電子電器廢棄物拆解的“大比武”,對基金進行“三線”審核
在監督管理上,四川省創新管理手段,探索出了廢電器監管審核工作的“四川模式”。
首先,四川省建立起對處理企業的全面立體監控。“我們每季度都會開展專項監督檢查,深入處理企業一線,現場檢查回收處理情況。”于偉安介紹說,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與企業管理人員“面對面”交流,“點對點”溝通,開出問題“處方”,指導企業對癥下藥。
相關部門還不定期通過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千里眼”監控平臺和企業自建監控系統,遠程實時監控企業情況。僅在仁新科技,就有超過200個攝像頭,可以實時監控拆解線上的情況。“生態環境部門通過視頻監控,一旦發現企業存在不規范的情況,就可以及時要求整改。”于偉安說。
同時,四川省還第一次在全國開展針對規范電子電器廢棄物拆解的“大比武”,堅持各地輪流參與,播放處理企業生產視頻,對比討論、交流。
四川省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中心副主任畢朝文坦言,通過“零距離”切磋、“面對面”競技,激勵了一線人員發揚工匠精神。同樣,生態環境部門也開展了廢電器拆解與監管技能考試。
此外,在國家基金審核上,四川提出了“三線”審核。畢朝文介紹,第一線是強調內審自查,落實處理企業作為廢電器拆解處理和享受基金補貼的第一責任人責任,督促建立健全內審自查制度。第二線是突出專業審核,公開招投標引入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第三方參與基金審核,依托第三方審計、審核等方面的優勢,審核企業申報處理數量的準確性。第三線是落實基金逐級復核。從縣級、市級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逐級交叉復核,并經公示無異議后上報生態環境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