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太把環保當回事,現在大家干不好環保真的會‘臉紅冒汗’,睡不好覺。”福建省一基層干部直言不諱地說。這樣的轉變,緣于福建生態環保“黨政同責”的不斷壓實。
作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創新構建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新機制,實現了生態環保責任由“政府負責”向“黨政同責”轉變、生態環保重心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轉變、生態環保監管由“督企為主”向“督政督企并重”轉變、生態環保績效由“軟要求”向“硬約束”轉變等四個歷史性轉變。
“政府負責”向“黨政同責”轉變
近年來,繼實行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后,福建又加強頂層設計,出臺了《福建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對各級黨委政府及52個部門130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進行劃分和規定,形成全鏈條、多層次、廣覆蓋的責任體系。
福建率先在全國成立以省委書記為組長、省長為常務副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在建立黨政領導生態目標責任制上,將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升格為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明確各級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主要領導第一責任,并將紀委、組織、宣傳、政法、機構編制等黨委部門力量納入生態環保工作責任范疇,細化明確黨政各相關部門“一崗雙責”。同時,將各級黨委政府生態環保工作職責的適用層級一貫到底,深化拓展至鄉鎮(街道)一級,打通生態環保責任落實的“最后一公里”。
“權力在哪里,生態環保的職責就延伸到哪里。”福建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扭轉了過去單打獨斗、各唱各調的局面。如在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活動中,由政法委牽頭協調環保與公、檢、法部門,建立了全方位協商機制。
“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轉變
為扭轉“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局面,福建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出發,建立生態環保指標體系;增加其他負有生態環保監管職責的部門數量和權重,生態環境部門負責的評分權重由原來的70%左右降至40%左右。
創新黨政領導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增設綠色發展指標,引導各地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更加注重系統修復。生態保護指標新增森林、岸線、濕地等細化指標。
更加注重民生導向。單設群眾環境滿意度指標,加大解決區域突出環境問題等反映生態環境獲得感的指標權重,引導各地把生態惠民和拓展生態紅利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更加注重精準化差異化。實施沿海和山區、流域上游和下游差異化考核,同時針對群眾關心、反映強烈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及區域性生態環境治理短板,適時調整相關區域的考核重點和指標權重,增強考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生態環保重心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生態高顏值換來發展高素質。”據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福建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 ,但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了逐年下降,萬元GDP排放強度不到全國平均值的一半,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實現了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督企為主”向“督政督企并重”轉變
為扭轉治標不治本、抓點不抓面的“慣性”,福建借鑒政治巡視的經驗做法,加強督促檢查,推動生態環境監管由“督企為主”向“督政督企并重”轉變,牢牢抓住生態環保工作的“牛鼻子”。
為推動各級黨委政府抓常抓細抓實,防止抓而不緊、抓而不長,福建強化常態化監督檢查,對發現問題建立臺賬,并納入黨政領導生態環保責任書的考核內容。生態環保責任書實行一年一簽訂、一年一考核。建立健全“一季一通報”機制。在全國率先將生態環保工作納入全省經濟運行分析會范疇,堅持每季度通報一個方面的突出環保問題。實施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督察延伸到重點縣、鎮、村。加強突出問題專項督查。針對養殖污染治理、石材行業整治、污水垃圾處理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集中力量開展專項督查。一些根本性、累積性、敏感性的民生環境問題得到了解決。
福州投資100多億元把全市102條內河整治項目整合形成7個PPP項目工程包,結合水系治理推進沿線“串珠公園”建設;
寧德針對敖江流域飾面石材行業污染問題,全面關閉41座礦山121個礦點,所有石材加工企業全部關停退出;
南平集中開展以延平區為重點的生豬養殖污染治理攻堅戰,全市共拆除生豬養殖場11445家,削減生豬401.7萬頭,30條小流域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
“軟要求”向“硬約束”轉變
如何強化考核結果的運用,避免制度成為“稻草人”?福建對約占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取消國內生產總值考核指標,把考核重點放在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上;
優化干部績效考核指標,把環保工作比重提高到10%,權重超過GDP的7%;
將考核結果運用于干部選拔任用、年終績效考評,通報紀律檢查和審計等部門,作為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和自然生態資源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
據介紹,全省對生態環保工作履職不到位、問題整改不力的嚴肅追責,僅2017年就約談979人,追責437人。
“考核結果作為獎優罰劣的標準,強化了制度剛性約束,推動生態環保績效從‘軟要求’到‘硬約束’的轉變,有力壓實了‘關鍵少數’抓生態環保工作的主體責任。”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一把手”切實擔負起第一責任人責任,對重大問題親自抓、堅持抓。如福州市針對內河污染整治問題,三明市針對鋼鐵落后產能淘汰問題,龍巖市針對礦山生態修復問題等,市委主要領導均親自調研、現場辦公,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治方向,細化整改措施,推動整治落到實處。
“四個轉變”讓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融入工作大局,進入決策視野,轉化為生動實踐。
“天更藍了,水更清了,‘清新福建’更清新了。”百姓由衷點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