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衢州水利發展歷程,櫛風沐雨,篳路藍縷——
從汛時澇、晴時旱,季節性旱澇災害頻繁到汛可防、旱可供,旱澇保障科學應對,一批規模宏大、效益顯著的水利工程相繼建成,全市水利投入從每年200多萬元到每年20多億元,工程蓄水總庫容達34.83億立方米,衢江等主要河流控蓄水能力大為增強,有效保障了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安全。
從“黑臭河”到“千里水道、大美衢州”,我們在全省率先開展全流域河道綜合治理,建成一批全省乃至全國全流域生態化治理樣板工程,“五水共治”水利部分考核持續全省領先。
始終堅持以生態為基石,著手完成一批水生態示范工程建設,先后獲評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城市以及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三年試點。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從思路轉變到跨越發展,從民生顯效到生態富民,衢州水利始終站在改革發展浪潮潮頭,不斷打出轉型升級的組合拳,譜寫出實干興邦的新篇章。
強基石:
水安全保障不斷強化
今年夏季,我市持續遭遇晴熱少雨天氣。7月9日-10月15日全市平均降水量189.2毫米,較常年(340.3毫米)偏少151.1毫米,偏少44.4%,35℃以上高溫日數50天,較常年(34.8天)偏多15.2天。以湖南鎮水庫為例,在庫區來水較多年平均來水量偏少22.2%的情況下,城區依然保證供水平穩。而這一切,一方面得益于防汛部門科學調度,未雨綢繆蓄好汛末“最后一庫水”。另一方面,則得益于一大批骨干蓄水工程發揮重大作用。
1978年以來,全市已相繼建成湖南鎮、銅山源、白水坑、碗窯、沐塵等5座大型水庫,常山千家排、芙蓉,龍游社陽,開化齊溪等4座中型水庫,新建庫容30.1億立方米;1989年8月,在省、市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被譽為“浙江紅旗渠”的烏溪江引水工程開工建設,歷經4年多時間的艱苦奮戰,終于建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最大的水利工程,總投資2.88億元,引水總干渠82.7公里。兩大灌區滋潤著金衢4個省級開發區、72萬畝農田和沿渠數十萬群眾。
歷史不會忘記1998年那場百年罕見的特大洪災,衢州人民也同樣不會忘記2002年“8·15”山洪災害。痛定思痛,各級黨委、政府在堅持防御流域性洪災的同時,高度重視防御小流域山洪災害,建設水雨情遙測站220個,村村落實預警員,并逐級編制工作預案,完善預警機制,強化組織演練,著力提高政府應急搶險能力和群眾的防災自救能力。2006年,衢州市小流域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得到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主要做法在全國范圍得以推廣。
2001年,龍游縣泉塘垅、八石坂水庫和江山市豐盛塘水庫因涵管破裂等原因相繼出險,給全市水庫運行安全敲響了警鐘。市委、市政府密切關注,迅速提出“苦干三年,全面完成76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的目標,開始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千庫保安工程。經過三年的努力,全市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億多元,完成除險加固病險水庫880多座。我市還因此被省政府授予第八屆“大禹杯”水庫除險加固先進獎。
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通過“五水共治”、“百項千億防洪排澇”、海綿城市、強塘固堤、中小河流治理等建設,我市初步建立了衢江、常山港、江山港、烏溪江等重要地段的防洪體系。通過“五水共治”和千庫保安工程,全市共完成除險加固水庫370余座,有效地緩解了汛期我市小型水庫頻繁出險的狀況。通過中小河流治理、獨流入海、固堤等工程建設,全市共建成堤防827.04公里。5個縣級以上城市老城區已基本建成防洪閉合圈。
筑屏障:
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作為錢塘江源頭城市,我市一直以來固守“筑牢生態屏障,送出一江清水”的生態承諾,40年來,已經基本上探索出一條具有衢州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我市先后實施了錢塘江上游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錢江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建設示范區、生態清潔型小流域以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縣建設,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46平方公里,江山四都等一批小流域被水利部、財政部授予“全國水土流失綜合十百千示范工程”,常山縣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開化縣被命名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示范工程”。
以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城市能級提升為目標,我市持續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被水利部授予“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和“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城市”。
2014年5月,我市被水利部列入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同年,我市在廟源溪、石梁溪率先開展全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全流域生態化治理的樣板。隨后,其他縣(市、區)也相繼開展了全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并已初步取得成效,如開化縣馬金溪的“百里黃金水岸線”、龍游縣的靈動靈山港、衢江區的上下山溪的“幸福之源,白鷺之洲”、江山市江山港的“百里須江、美麗長廊”、芳村溪“柚茶芳村溪、清香飄萬里”等?!笆濉币詠?,我市累計完成干堤建設145.77公里,中小河流治理149.08公里,小流域及河道綜合治理1404公里,完成投資37.27億元,19個河道治理工程獲評全省河道生態建設示范工程,在此基礎上,我市于去年出臺《“千里水道、大美衢州”全市域綜合建設規劃》,創新思路服務我市“大花園”建設,提出“以服務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為前提,以帶動產業轉型為目標,以河流為軸,打造‘千里水道、大美衢州’”。2018年8月,衢州市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技術評估。
惠民生:
水為民利持續發力
據2005年普查,我市203.38萬農村人口中,有148.18萬人飲水不安全,占全市農村總人口的73%。為切實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市政府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民飲用水工程建設的若干意見》,市、縣兩級分別將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堅持從實際出發,破解資金籌措和運營管理等瓶頸制約,加快推進工程建設步伐。2012年,為解決市區飲用水工程“燈下黑”的現狀,我市又啟動了市區農民飲用水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該項工程建設,出臺了《關于加快實施市區農民飲用水供水一體化工程的通知》(衢政發〔2012〕3號),明確提出通過市區農民飲用水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推動現有城市供水基礎設施向城郊輻射延伸,提高市區農村供水普及率,保障城郊鄉鎮農民飲用水安全。截至2018年10月,按照2005年普查標準,列入不安全飲水的區域已全部完成項目建設,飲水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水是農業生產之基。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田水利保障能力穩步提高,累計建成各類蓄水、引水、提水灌溉工程上千處,有效灌溉面積平均每年遞增,至2017年底達到167萬畝。目前,我市已建成萬畝以上灌區39處,有效灌溉面積138.9萬畝。特別是從1996年開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以來,銅山源水庫灌區、烏溪江引水工程灌區和碗窯灌區等灌區的灌溉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在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的同時,實施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面上農田水利工程,僅“十二五”期間就完成新增旱澇保收面積15.732萬畝、擴大灌溉面積30.84萬畝、新增固定式噴微灌12.50萬畝、1-10萬方山塘綜合整治1016座、防滲渠道建設2187.42千米、其中骨干渠道485.33千米,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旱澇保收和穩產高產,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興業態:
涉水產業方興未艾
作為浙江省兩個地市級國家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之一,衢州市委、市政府在本世紀初即提出了“綠色發展、科學跨越、生態富民”的總體戰略。漁業工作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融入其中,并被作為生態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笆濉逼陂g,我市率先出臺“特色生態漁業發展規劃”,提出充分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2014年,衢州漁業結合“五水共治”專項行動,按照生態文明理念的要求,創造性地提出“潔水漁業”發展理念和框架,全面部署“百庫千塘”潔水漁業行動,在全市所有水庫、山塘禁止施肥養魚,示范推廣“增殖修復型”“潔水健康型”“生態高效型”等三種典型的潔水養魚模式,充分發揮水產養殖在養護、改善水生態環境方面的突出作用。衢州漁業轉型促治水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和上級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
以“開化清水”“衢江山溪”“龍游龍之魚”等潔水產品為示范,市漁業部門在全市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漁戶”發展模式,積極培育新型漁業經營主體和水產專業合作組織,創建了一批獨具特色、品質突出、效益明顯的潔水產品品牌,依托傳統的產品推介會和新興電商交易平臺開展營銷,并按照衢州旅游業發展的總體部署,打造了一批集“釣魚、觀魚、品魚與商務、休閑、養生”于一體的公園式、庭院型生態休閑觀光漁業區,有效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進一步延伸和拉長產業鏈。全市從事旅游休閑的漁業經營主體300多家,休閑漁業經營年產值突破4億元,切實促進了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一座座高山,一條條河流,記載了40年來衢州人民治水、除害、興利的輝煌業績;一項項工程,一組組數據,見證了40年來衢州水利事業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前進歷程;一股股創業激情,一步步探索創新,也終將續寫衢州水利事業蓬勃發展的新篇。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