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龍游縣湖鎮鎮地圩村村民徐金財打開“龍游通”,點擊鄉村振興欄目,掃描門口的二維碼,在看到總積分75.2的分數后,他長吁了一口氣:“這是從去年7月到目前的總積分,平均下來,每月在4.5分以上,分數偏高,今年再拿一次‘清潔家庭戶’應該是沒問題了。”徐金財說,“清潔家庭戶”不僅是一種榮譽,村里年底更有物質獎勵,還能享受貸款、醫療等方面的各種優惠。
走進地圩村,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的宣傳標牌裝點在綠化帶邊,家家戶戶門前都配備了統一的分類垃圾桶,用于村民對會爛和不會爛的垃圾分類。同時每個垃圾桶都配了一個與村情通APP鏈接的二維碼。
在垃圾分類過程中,地圩村27個黨員干部自主申報、雙向選擇,按照“就親就近就熟”原則,每個黨員包干9至10戶,每月定期對聯系農戶的垃圾桶完整、垃圾桶清洗、分類準確、庭院整潔等環境衛生進行評分,每月在村里張榜公布。在此基礎上,村婦聯組織每個月三次抽查農戶垃圾分類、環境衛生,每月根據評分結果,設立垃圾分類優勝榜和垃圾分類改正榜。
與此同時,該村每月從紅榜和提升榜中各選出三戶農戶,由專職網格員童英琦上傳至龍游通鄉村振興紅黑榜欄目中。“全村人都看得到,如果上了黑榜,沒面子啊。”村民張秋香說,在一次次檢查和提醒中,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大家的一種生活習慣。“兒媳婦本來想把孫女帶在身邊,我親家母說村里這么干凈,就把孫女放在村里帶,環境好,對小孩的身體也好。”
垃圾分類能否形成高效順暢的系統,關鍵在一頭一尾,即分類投放和分類處理。村支書徐庭友帶著我們來到村里太陽能垃圾堆肥房,堆肥房分為可腐爛垃圾投入口和不可腐爛垃圾投入口。“村民已將生活垃圾分類分好,保潔員對應分別投入這兩個口子,可腐爛垃圾借助太陽能發酵后再還田,不可腐爛垃圾則由鄉鎮統一收運處理。”
垃圾分類,做法不一。在江山市峽口鎮定村村,每天早上7點多,保潔員湯炳陽就會開著他的快速保潔車在村里來回穿梭,把農戶家中的黑色袋子一個個收集起來,拉到村里的垃圾資源化利用站。“村里把可腐爛、不可腐爛的垃圾都用垃圾袋分類裝好,給我們省下了不少精力。
把垃圾分為可腐爛與不可腐爛,這在農村中較為普遍,但是如何讓農戶真的做到在源頭就進行分類呢?還要從黑色的垃圾袋說起。
村支書鄭世華介紹,這些黑色的垃圾袋是由村里統一發放的,村民有需要就可以到村里免費領取,而在領取時,每個垃圾袋上都會寫上村民家里的門牌號。這樣,垃圾是誰倒的,誰沒有分揀好,垃圾資源化利用站里的分揀員通過垃圾袋就一目了然。
“垃圾袋有編號,假如分得不好,垃圾到處亂丟,一經發現,我們會上門勸說。農戶要面子,會覺得心里有個壓力的,也會做得更好。”村婦聯副主席管秋仙說。
小創意改變了大問題,定村村用帶有農戶編號的垃圾袋實現垃圾分類情況的跟蹤,讓村子面貌煥然一新,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支持。“現在我們都很自覺地將家里的垃圾分類分好。”村民陳芝琴說。
記者獲悉,至2017年底,全市有1403個行政村開展實施垃圾分類,基本實現應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行政村全覆蓋。在此基礎上,以“分類投放要定時、分類收集要定人、分類運輸要定車、分類處理要定位”的“四分四定”標準,持續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分類處理水平。到目前,全市符合“四分四定”標準的分類村達931個,占比62.8%。建成機器堆肥房112個、陽光堆肥房415個,覆蓋1049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中心村全覆蓋;建成垃圾兌換超市1396個,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短評
當下,垃圾分類已經從一道“選擇題”升級為一道“必答題”。
近年來,我市通過頂層設計建體系、各方參與共推進、創新機制促規范、強化督考強落實等做法,在全市各地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局面,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施進度,潔化、美化了村莊,優化了人居環境,贏得了百姓的贊譽。
垃圾分類集中體現了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并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價值、法治精神、環保意識、自律意識等密不可分,有助于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有助于整個社會形成綠色生活的風氣,以及抵抗鋪張式的生活消費。
改變舊有習慣,提高文明素養,垃圾分類是一項細水長流的工作。要通過各種途徑,建立垃圾分類長效機制,弘揚對社會責任的共同擔當。鼓勵人人參與、人人自覺,使垃圾分類制度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使這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堅持下去并越做越好。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