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23日發布研究報告說,首次在人類排泄物中發現微塑料。
研究人員在奧地利、英國、芬蘭、意大利、荷蘭、波蘭、俄羅斯和日本分別招募一名成年志愿者,讓他們詳細記錄一周飲食內容,提供一份糞便樣本。所有志愿者攝入的食物和飲品均用塑料包裝,志愿者均不是素食主義者。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志愿者的糞便樣本含微塑料。德新社援引聯邦環境局研究人員貝蒂娜·利布曼的話報道:“在我們的實驗室中,我們能夠發現9種不同的塑料,直徑50-500微米不等。”
先前研究在動物消化系統、血液、淋巴液和肝臟中發現微塑料。
研究人員說,盡管一些初步證據顯示微塑料會損傷消化器官或引發炎癥,但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評估微塑料對人體的危害。據新華社
鏈接
微塑料威脅敲響警鐘
微塑料的概念由英國科研人員于2004年首次提出,一般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體積很小,肉眼往往難以辨別,能吸附多氯聯苯、雙酚A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今年9月5日,人民網在微博上發送了這樣一條消息:蛟龍號從大洋深處帶回的海洋生物中竟檢出微塑料,再一次敲響了微塑料威脅的警鐘。
無獨有偶,據日媒2017年報道,日本京都大學環境工程學副教授田中周平等組成的團隊匯總的調查結果顯示,將海面漂浮的微塑料吸入體內的魚類在東京灣、大阪灣、琵琶湖等大范圍內被發現,占到調查總體的四成。據悉,鳀魚和遠東擬沙丁魚由于通過用鰓過濾吸入的水并攝入浮游生物,微塑料會隨食物一起進入體內。這兩種魚五成以上體內檢出微塑料,遠高于約占兩成、采用其他攝食方法的鲹類等。
“在2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常見魚類采樣中,90%的魚類樣本中都發現了微塑料。”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透露我國一項海洋魚類的調查結果。
對于海洋生物而言,微塑料猶如海洋中的PM2.5,日益威脅著它們的生存安全。
相關研究表明,微塑料已普遍存在于我國河口和沿岸海水中,同時發現了我國海洋生物雙殼類體內含有微塑料。國內還有科研人員研究了三峽大壩下游、南海底泥和香港海灘等區域的微塑料污染現狀,以及海灘微塑料對有機污染物的吸附作用等。
實際上,這個全球科學問題幾乎每天在我們的指尖滑落。磨砂、去死皮、按摩顆粒……洗面奶、牙膏、沐浴露等個人護理品中,“深層清潔”的金字招牌,就是靠微塑料“挑大梁”。“產品成分標注中含有PP或PE的,基本都有微塑料。”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研究中心博士生彭谷雨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