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指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當前,分析鄉村生態振興制約因素產生的原因,是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關鍵。
內因方面,農村生態系統承載能力難以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相伴生的廢棄物,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功能受到沖擊。例如,近年來,在農村消費水平與消費能力提升的同時,部分地區出現盲目消費與過度消費傾向,形成重量不重質的消費觀念。由于傳統城鄉二元體制束縛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農村區域難以完全消納生產、生活廢棄物,從而導致生態與環境危機。
外因方面,工業文明發展理念與邏輯深刻影響著農村發展路徑選擇。此外,隨著城鎮化發展以及外出務工人員的返鄉創業,一些地區存在城市污染物向鄉村地區轉移的問題。
鑒于上述分析,要持續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統籌農村人居環境、農村自然資源、農村生態系統協調發展,構建傳承鄉土特質、鄉土文化、生態理念的農村發展新載體。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領鄉村生態振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在理論層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豐富和發展,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思想引領。在實踐層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發展中面臨的資源約束、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現實難題,致力于破解鄉村振興中的突出矛盾,謀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推進鄉村生態振興,要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以及“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在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實際工作中。
統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自然資源利用、農村生態系統保育協調發展,形成制度安排與環境治理合力。根據生態文明建設與管理“一體兩用”與“強體善用”理論,生態是“體”,環境、資源是人出于發展、生存需要對生態系統的兩種功用。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需要明確農村生態系統與農村自然資源、農村人居環境之間的體用關系,轉變重人居環境整治輕生態系統保育、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輕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的觀念,牢固樹立農村生態系統的根本性地位,加強農村生態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生態、環境、資源等領域公共服務供給,帶動市場、政府、群眾多元參與,提高鄉村生態振興的協同治理能力。
構建傳承鄉土特質、鄉土文化、生態理念的農村發展新載體——農村生態聚落體系。建設農村生態聚落體系,不是簡單的合村并點,而是在不同類型村莊有機整合的基礎上實現村莊生態化集群式組團發展。通過整合集鎮和村莊的生態、環境、資源、經濟、社會等優勢,激發農村生態聚落體系發展的內生動能。建設農村生態聚落體系,既要改變工業文明邏輯下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又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站位,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持續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