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象山縣“斑斕西滬”文明示范線有三寶:海帶、紫菜和苔條。早先,漁民們從海里撈上來晾干,直接成堆兒賣;如今注冊了“西滬三寶”商標,精心設計的包裝盒賦予文化內涵,使產品附加值提升20%以上,銷路更好更廣。
記者10月24日從寧波市農村文明示范線推介發布會上了解到,寧波市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建設,選擇了一批地域相鄰、文化相近、生態相似、經濟相融的農村,推出以環境潔美、生態優美、生活甜美、鄉風和美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明示范線,實現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由“盆景”向“風景”轉變。目前,全市三種類型的農村文明示范線有38條,象山縣“斑斕海岸”之“斑斕西滬”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寧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李正平介紹,在沿海地帶,寧波著力發掘沿海村莊的漁文化、鹽文化等資源,打造具有東海漁村特色的“斑斕海岸”文明示范線。
漁家風情引來眾多游客
9月30日,寧波市象山縣黃避岙鄉塔頭旺村首屆灘涂文化節上,百名游客與當地村民舉行灘涂趣味比賽,盡享海岸狂歡。
塔頭旺村坐落于西滬港畔,擁有獨特的海岸線資源。近年來,在“斑斕海岸”文明示范線建設的推動下,該村以漁耕、灘涂文化為支撐,傾力打造“漁家風情館”“西滬講堂”“西滬棹歌、西滬三寶和西滬十碗”,成功創建2A級景區村莊和省級五星文化禮堂,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莊文化氛圍日益濃厚,彰顯了海漁特色,傳播了海漁文化。
為實現村民增收,該村不斷強化村級經濟造血功能,精心打造以灘涂旅游為主的鄉村旅游項目,投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主題的“西滬人家”精品民宿,舉辦“斑斕海岸”馬拉松嘉年華、灘涂運動會、灘涂親子游等特色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富民效應不斷顯現。
特色業態帶來漁民增收
寧波農村文明示范線尤其注重培育、創建和整合農副產品、土特產品品牌,積極做好“文化+”“創意+”“互聯網+”文章,提高農村產品附加值。
象山“斑斕西滬”文明示范線先后注冊了“斑斕西滬”“西滬三寶”“西滬人家”等8類商標,產品附加值增加20%以上,2017年實現經濟收入2500萬元,不僅讓企業、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也促進農村經濟收入增加15%以上。
短短兩年,“斑斕西滬”成了產業發展的新高地,強村富民的新引擎,精神文明的新家園。全域旅游業態呈現爆發式增長,政府資本以1:15的效益帶動社會投資,“1314”濱海自行車道、“里海荷塘”海上田園綜合體、安瀾別院、南鉑生態度假酒店、光華國際精準健康醫療中心等一大批優質農旅項目在荒蕪山海間拔地而起,成為“斑斕西滬”提檔升級的源頭活水。
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至,欣賞“斑斕西滬”獨特的自然風光,了解其文化底蘊。2017年,村集體平均收入達37.66萬元。今年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提升,年均增長15%以上。
借助文明示范線的打造,文明鄉風落地生根,西滬講堂、道德長廊、農村文化禮堂等文化陣地煥發新的活力,“村民共話鄉規民約”“代代傳承家風家訓”“村民說事”等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相繼開展,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已在西滬沿線蔚然成風。
“這里的漁村很有韻味,吃的、住的都有特色。”國慶期間,象山縣黃避岙鄉“斑斕海岸”農村文明示范線上的農家樂全部爆滿,西滬港畔色彩斑斕的村莊灘涂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不僅如此,村民售賣的海帶、苔條等土特產品被搶購一空,旅游綜合收入較前年翻了兩番。
強化呵護力保環境優美
寧波市農村文明示范線創建過程中,始終堅持保護與治理修復并重,積極推進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要求“斑斕海岸”文明示范線沿線村莊實現海岸無排放、無垃圾。
象山縣高泥村位于西滬港岸線西側,面海靠山,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通過開展環境衛生專項整治、紅馬甲志愿服務等,高標準實現了村莊路面無垃圾。同時,村里還實施黨員干部責任片區,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評先樹優活動,實施“花草券”獎勵機制,提升村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自首條文明示范線啟動以來,寧波文明示范線創建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了,廣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李正平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