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農業農村部正式發布了《關于支持長江經濟帶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長江經濟帶“實施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行動”。
2011年~2016年,長江經濟帶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是全國農藥生產、消費以及投放的重點區域。探索長江經濟帶農藥減量增效的有效路徑,研究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經濟帶農藥使用與經濟增長之間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關系
農藥的使用是為了防治病蟲害及調節植物生長,以達到作物增產的效果,然而農藥的濫用會大大危及到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從而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本文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分析農藥使用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趨勢,發現長江經濟帶農藥使用量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間存在倒“U”形曲線關系,即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結果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模型對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演變模擬。即存在一個拐點,隨著農藥使用量接近拐點時,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逐漸降低,當超過拐點時,農藥使用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由正相關轉變為負相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農藥濫用而導致的生態惡化、食品安全威脅等對社會經濟造成的負效應已然超過農藥施用對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所形成的正效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威脅。
通過進一步運算結果表明,上海、江蘇、浙江、湖北、重慶5個省市現今已然超過倒“U”形曲線的拐點位置,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四省也已接近拐點位置,表明這些區域在未來的經濟發展與農藥使用量之間已然或即將呈現出負相關關系,這也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模型的理論假設。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生態環境的惡化,資源環境約束對經濟增長的負效應和環境治理支出的大幅增加,農藥使用量的增加不但無法對農業經濟起到提升作用,反而對經濟增長起到阻滯的作用。
長江經濟帶11省市積極推行農藥減量
加強統治防治,減少農藥用量和防治次數。如江蘇利用病蟲害的檢測預警機制,積極促進農藥防治次數降低;浙江等地區通過實施農藥的精準應用,提高農藥的使用效率。
調整農藥品種,促進高效植保機械推廣。如,上海等地開展了新農藥機械示范,推廣有機替代無機、生物替代化學的農藥減量措施;江蘇等地通過推廣綠色(農業、物理、生物)防控技術,壓縮化學防治面積,推進植保專業化服務。
此外,四川、湖北、江蘇等地大力實施了綠色防治的示范和宣傳,堅持大基地、大示范、大推廣,推進農企合作共建,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推進病蟲防控生態化治理。
經過近年來不斷推進實施農藥減量措施,當前長江經濟帶9省2市除貴州和云南外,農藥使用基本實現“零增長”。
長江經濟帶農藥減量使用仍存在問題
農藥減量使用制度滯后。關于農藥使用的規章大多集中在生產環節,缺乏對投放階段的約束,如施藥器械管理、專業施藥人員管理、產品召回制度、小作物登記以及廢棄物和廢包裝處理等內容暫無明確的處理規定,在管理制定執行環節存在缺口,令農藥監管效果大打折扣。對于各省市出臺的農藥減量使用措施,部分舉措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農藥從業者綠色防控理念不足。病蟲害防控對于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作業風險大,長江經濟帶西南地區的一些省市群眾,缺乏綠色治理和污染防控意識,尤其是在封閉、落后的山區,還存在農藥亂用、濫用乃至誤用的現象。
未能建立專業的治理管理系統。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農業經營主體大多仍是個體經營,通常依賴個體經驗調整農藥噴灑計量以及選擇農藥品種;同時噴灑農藥的器械手段較為傳統,使得農藥利用率低下且農藥殘留問題嚴重,對農藥減量行動造成許多阻礙。
構建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加快農業綠色防治產品和技術研發。拓寬病蟲害防治思路,采取一些非化學手段的病蟲害治理方法。積極培育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組建一批農藥成分分析實驗室等,確保技術研發的先進性。
建立專業化統治防治管理體系。建立鄉鎮一級的專業基層病蟲害防治組織,組織病蟲害防治作業環節的專業統一實施,推行太陽能殺蟲燈誘捕器等無污染的物理防治手段,嚴格執行農藥施用安全標準和科學的使用方法。全程以作物為著眼點,利用微生物或害蟲天敵防控病蟲害,從作物整個生長期考慮病蟲防治取代農民自主用藥。
樹立和推廣綠色防控理念。開展農業從業者教育培訓、農業安全施用教育培訓以及安全器械操作培訓等,規定只有經過系統學習并取得相關資格證的農民才具有施用農藥的資格。通過建立完善的“標識制度”來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加大“無農殘”標識的檢測和推廣,監督和激勵農藥減量的行為。
加大政府購買、認證補貼扶持力度。在推進過程中,從實際出發,準確把握操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機械設備和各項用品的實際需求。積極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幫助做好新技術、新設備、新理念的推廣宣傳工作,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服務供給。結合長江經濟帶一些省市的實際情況,如云貴地區,在必要時可采用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合理促進農藥減量增效。
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加快現代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淘汰落后低效的農業器械,積極開展高效植保機械適用機型試驗示范,提高現代農業機械的普及率,推進長江經濟帶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利用現代技術提高農藥使用效率,增強生態效益。通過建立高效植保機械示范區,逐步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實現長江經濟帶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組織開展綠色防控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繼續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完善產業鏈結構,把產學研三者融為一體,實現長江經濟帶綠色農業技術研發、轉化、推廣的全面展開。開展適合在鄉村推行的綠色防控技術研究,組織成立產學研中心,為實現長江經濟帶鄉村綠色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倒查追溯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行業的協同管理作用,通過投入品備案許可、種植記錄管理、加工管理、流通等管理制度共同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倒查追溯機制,探索政府企業聯合成立行業監管機構的道路,建立一條從開始生產到售出的一整套監管系統,在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建立跨省市的信息平臺和追溯機制,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本文系四川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四川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綠色發展”階段性成果。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