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金秋,走進西溪濕地,飽覽“秋水長天一色”的濕地風光。近年來,隨著“五水共治”的全面推進,西溪濕地管委會辦公室在水質生態保護與修復上下足功夫,園區河流、池塘水體水質持續提高。
“水是生命之源,濕地的水質就是景區的生命線。”西溪濕地管委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通過多年的努力,西溪洪園水質凈化面積達50000多平方米,池塘水質凈化后達到了II類水標準,個別指標還達到I類水標準。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有著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然而濕地先天的“靜”體質,水體的自我修復、自我調節能力明顯下降,給濕地水體保護帶來不少麻煩。西溪濕地的水源引自錢塘江水系,除了受濕地水源水質影響之外,因人類活動頻繁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功能的發揮。濕地內池塘水體的污染將會嚴重制約當地文化創意、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升,直接影響園區未來的發展。
自今年6月以來,西溪濕地辦迎難而上,大力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共投資200余萬元,歷時3個多月,對園區壽堤沿線和西溪藝術集合村內的6個池塘水體優先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合計總修復水域面積達24050平方米,主要對池塘污染水體進行污染物消減和生態自凈功能恢復,去除水體中的氨氮、BOD等污染物,提高水體含氧量和水體透明度,建立穩定生態系統,恢復水體生態鏈,實現水體自凈,維護水體水質,促進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逐步實現良性循環,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濕地生態環境。
經過濕地水生態環境系統的凈化與保護,濕地整體水質有了改善,完成從IV類水到II類水及以上的提升。在集中征遷的基礎上,全面開展截污納管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物的產生。通過水質提升示范工程、多次的管網升級改造以及對周邊、園內商戶的嚴格監管,做到污水“零排放”。
景區實施河道疏浚工作,對園區搖擼船航道、電瓶船主航道以及部分魚塘進行清淤,清除河底富營養化的物質。運用現代生態技術進行水質凈化,對通航河道的凈化進行降(岸)坡、生態護坡、樹樁護坡;對于小型河道的凈化,建立一定寬度的斜坡,形成周期性濕地,按照生態學原理引進一些濕生植物,利用植物來凈化水質;在池塘凈化上,重點將相鄰的池塘的塘基挖開,營造大水面,并與五常港相連,引“活水”,增強自凈能力,以改善和提高水質。同時,做好河面的保潔,常年安排專船專人12小時不間斷清理河面垃圾,保持河面清潔。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