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湖北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超70%

破解“垃圾圍村”有良方

發布時間:2018-10-21 09:13:15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程遠州

  天剛放亮,71歲的王先坤就已經在村子里開始了每天的例行“巡視”。

  “我負責5組的垃圾清揀和上門回收,每天兩小時,跑一圈就當是晨練了。”王先坤說著,將路邊一個破舊的化肥袋放進了垃圾簍里。他是湖北宜昌點軍區土城鄉席家埫村的貧困戶,這項“晨練”每年給他帶來1130元的報酬。

  在土城鄉,像王先坤這樣的農村專職保潔員有212戶。從2016年開始,土城鄉探索垃圾分類減量回收工作,聘請貧困戶擔任保潔員,定期回收農戶垃圾,建立起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常態化機制,一舉化解“垃圾圍村”的難題。

  如今,行走在土城鄉綠意蔥蘢的鄉村街巷,已很難再見垃圾的蹤影。

  “白漂”處處:市級生態村的尷尬與探索

  從宜昌市區出發,過夷陵長江大橋,沿著橘香飄飄的點軍大道行駛不到半小時,便來到了安梓溪村。緊鄰長江、依山而建的安梓溪村是宜昌市級生態村,山環水繞、綠樹森森,良好的生態景觀吸引了不少來自城區的游客。

  “前幾年,村里到處能看到‘白漂’,村子一些旮旯簡直成了垃圾場!”村支部書記梁付林說,因為長期沒有垃圾處理的概念,村民往房前屋后倒垃圾,貓拖狗刨,大風一吹,塑料袋、包裝紙便滿村亂飄,讓“市級生態村”的稱號頗為尷尬。

  為了讓生活垃圾有歸處,村里選一個偏遠地段,建起了垃圾清運池,計劃每隔一段時間便集中運到鄉鎮上的垃圾處理站。

  但好景不長,村民很快有了意見:“垃圾清運總不及時,垃圾池整天臭烘烘的,誰愿意去倒垃圾?”“垃圾池那么遠,倒一次垃圾跑得腿都疼!”

  臟兮兮的垃圾池成了擺設,反倒像是給生態村莊添了一道疤。這條路行不通,但安梓溪村的問題引起了關注。

  因為生態資源優勢,土城鄉是點軍區發展鄉村旅游的重點區域。“在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的路上,我們絕不能被垃圾問題絆倒。”點軍區委書記宋濤說。

  為破解“垃圾圍村”的難題,土城鄉組織專班一連走訪全鄉14個村,與60余戶村民座談,商議破解之策。

  2016年初,土城鄉黨委提出“尊重群眾習慣,實施利益引導,探索分類回收,先行試點”的思路,在安梓溪村試點農村生活垃圾干濕分類減量“五分、三個一”處理法。

  所謂“五分”,是指垃圾處置責任村干部分組包片、黨員代表分戶包干、干濕垃圾分類減量、廢品分季分批收購、典型農戶分組獎評。“三個一”則是指一家一戶一份宣傳單,告知收購時間、收購價格;一份“三包”責任書,明確農戶責任區域和要求;一口漚肥池,供紙屑、葉屑、瓜果皮等可腐爛垃圾漚肥。

  對于廢品回收,也初步確定了價格:舊衣舊鞋子每斤0.2元,玻璃瓶每個0.1元,泡沫塑料制品每斤1元,紙制品每斤0.1元,燈管電池每個0.5元。

  當年2月份,梁付林帶著5名村干部分頭入戶開始了首輪回收。村委會的臺賬顯示,這次回收向村民支付了4000多元錢,收回11卡車廢品,包括塑料制品2123斤,舊衣服6542斤,玻璃瓶6399個……

  “垃圾還能賣錢,誰能想到?誰不積極?”梁付林笑著說,村里6組開超市的代先銀一次性賣了120元的廢品,看著那么多廢品從家里清走,直呼一身輕松。

  組建貧困戶保潔隊,家家學會垃圾分類法

  安梓溪村的試點工作,迅速推向土城全鄉。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垃圾分類處理不能是“一錘子買賣”,總不能每次都讓村干部去收垃圾吧?而且土城發展鄉村旅游,外來的垃圾怎么控制?

  幾經討論,土城鄉拿出了解決辦法:廢品分季回收、一季一類,引導農戶在家分好類,每個村都建立一本回收臺賬;聘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收購垃圾,并負責村級道路、河岸等公共區域衛生,全域覆蓋;每半年組織清潔衛生檢查評比獎勵。

  10月10日上午,三岔口村委會廣場前,一張桌子、一臺秤,穿著環保“黃馬褂”的保潔員就“開張”了。“每年工資有1640元,加上賣掉平時撿來的垃圾,一年下來能有3000多元。”貧困戶張大正提著兩包廢品前來過秤,這是他本月的“戰利品”。

  土城鄉按各村自然小組劃分189個責任區,各明確1—2名貧困戶負責責任區保潔、垃圾分類回收,共覆蓋7000余農戶;鄉集、景區及主干道區域則由市場化作業公司統一清運、分揀。全鄉1108戶貧困戶,僅靠這一項就解決了212戶的脫貧問題。

  各村配套3萬元至5萬元,與貧困戶保潔員簽訂《公共服務勞動合同》,因為這些保潔員多在50歲以上,山上村里到處撿垃圾有風險,鄉里還統一為他們購買了每年120元保費的人身險。

  在土城鄉,按照哪些能賣錢,哪些要漚肥,家家學會了垃圾分類法。

  “能回收的就是5類嘛,紙制品類、泡沫塑料類、玻璃類、舊衣舊鞋類和廢舊電池、燈泡燈管、農藥包裝瓶袋。”在席家埫村3組,47歲的王興宏如數家珍,在他家房內,整齊擺放著4個蛇皮袋,分類裝著各樣廢品。房前公路邊、菜地里,一小片垃圾都沒有。“垃圾分類雖然麻煩,但是能賣錢,也就不麻煩了。”他說。

  從2016年開始,土城鄉每年投入70萬元組織貧困戶保潔隊,花38萬元購買專業環衛公司的服務,花12萬元收購村民的垃圾,實現了垃圾有人管,貧困戶能脫貧的雙贏目標。同時,構建“小組責任區—村分揀站—鄉分揀中心”垃圾回收閉環體系,小組責任區分類回收的垃圾由村分揀站每月一次到組拖運,鄉分揀中心則每季度到村拖運一次。所有垃圾分揀后進行填埋、分類變賣、無害化處理等。

  為了督促村民們學會用好垃圾分類,三岔口村組織了多場評比活動。“讓村里的小學生組成檢查組,周末去各家各戶檢查,評出衛生戶和不達標戶,在門口掛個牌子。”村黨支部書記劉圣喜說,“一是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二是大伙兒都要面子,誰都不愿意掛這個不達標牌,都爭著學習垃圾分類。”

  一家一口漚肥池,畜禽糞便變資源

  時隔兩年,安梓溪村最近一次回收廢品,總共已不足500斤,垃圾減量化成效明顯。在三岔口、黃家嶺、席家埫等白云山上的10個村,原來的垃圾池基本閑置,鄉級垃圾填埋場也已正式停用。

  土城鄉建設環保中心人員介紹,往年一個村清運垃圾所需費用不低于2萬元,不僅費用高而且垃圾量大,現在,人工費加上收廢品支付到戶的錢,1.5萬元足夠。

  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回收的同時,土城鄉的農業生產垃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治理。如今,土城鄉的村民在下地干活時習慣性地帶上一個垃圾袋,用完的農藥瓶、塑料袋,隨手放進袋里回家賣錢。

  “我們這兒農村垃圾分成干濕兩類,濕的大多能漚肥,干的不足三成,其中大部分是可回收的廢品。”劉圣喜說,當地家家戶戶都在房前屋后挖了一口漚肥池,畜禽糞便、餐余垃圾統統入池。“垃圾分類或許不好學,但什么東西可以漚肥,農民們不能再清楚了。”他說。

  不僅如此,在土城鄉,垃圾還成了再生資源。白云山腳下的落步埫村,120多戶村民今年用上了沼氣。“今年冬天不用擔心燃氣供不上了!”村民馬明花擰開廚房里的沼氣閥,“啪”的一聲,火苗躥起。

  村黨支部書記劉金華介紹,一家農業公司在當地建立了“菜—沼—豬”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將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河面漂浮物等垃圾資源化利用,沼液、沼渣作為果蔬肥料,供應給蔬菜基地,沼氣按照每立方米2元的價格提供給了居民。

  目前,這一措施正在宜昌大力推行。宜昌市農村能源辦公室負責人陳鳴富介紹,今年全市還將新建10個市級示范點,建成2至3個全地域推進、全領域覆蓋的市級示范區,讓更多農民過上綠色低碳新生活。

  垃圾變成寶,土城農村展現出了“四清、三基、兩化”的可喜局面——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能源;農村基本不見垃圾,基本不見散養牲畜,基本不見亂堆濫放;垃圾分類減量化,路邊、屋邊、水邊綠化美化。

  還不僅是土城鄉。目前,湖北省作為全國縣域生活垃圾統籌治理試點,以“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縣)處理”為主的工作模式已得到大范圍推廣,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達到74.1%,累計建成鄉鎮生活垃圾中轉站977座,配置垃圾收集箱291萬個、機動收運車2.26萬輛、保潔員13.3萬人。

  2017年底,湖北省將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列入未來重大生態工程中,要求今年底各縣市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要達到90%以上。

標簽:垃圾分類;回收;廢品;生態村;保潔員;生活垃圾責任編輯:孫璐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