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群落水平研究傳粉網絡的建成和維持機制,是近年來生態(tài)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對認識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演化有重要意義。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新近在我國西南山地開展了2700至3900米不同海拔梯度高山草甸群落傳粉網絡構建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進展。
傳粉網絡構建的準確性,是深入探討傳粉網絡結構特征、動態(tài)變化及影響因素的關鍵。以往的研究大多通過野外直接觀察訪花者對植物花朵的訪問構建傳粉網絡。從植物角度來看,訪花者將同種植物的花粉傳播到柱頭上實現(xiàn)傳粉,僅取食花報酬但并不傳播花粉為盜竊者。因此,構建真實的傳粉網絡需要甄別傳粉者還是盜竊者。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團隊利用野外昆蟲訪花調查,構建了玉龍雪山區(qū)域內20目27科63屬102種植物的花粉形態(tài)數(shù)據(jù)庫,并通過攜帶花粉精準分析以明晰昆蟲的傳粉或盜竊角色。他們發(fā)現(xiàn),訪問網絡中有11%—17%的非傳粉鏈接。研究表明具有較高的物種豐富度和嵌套結構,以及較低的特化水平和模塊結構時,昆蟲與植物間的互惠網絡越穩(wěn)定,僅利用訪問網絡研究植物傳粉者關系,會低估物種互作受到氣候變化等干擾的威脅。
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花粉盜竊者是對模塊結構維持起次要作用的外圍物種,并且對網絡的嵌套結構的維持有正面作用。研究還提出花粉分析可以有效判斷訪花者的傳粉角色,結合野外觀察能夠構建精準的傳粉網,有助于深層次地解析植物與傳粉者的互惠關系。研究成果以“喜馬拉雅—橫斷山區(qū)物種豐富群落的訪問與花粉傳遞網絡結構差異”為題,近日發(fā)表在國際生態(tài)學主流期刊Oikos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jiān):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