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詹麗華)麗水大均鄉古街口的廣場上,豎著一塊大大的電子顯示屏,用來告知游客當地的實時天氣、濕度和空氣質量。
9月7日,這里當天的PM2.5指數顯示為11。“居然只有11。”有經過的游客忍不住給顯示屏拍了張照,背景里是郁郁蔥蔥的山林和山腳下蜿蜒奔流的溪澗。如果沒有這數字,他大概只會覺得這里空氣特別清新,溪水特別清澈,不會知道這條名叫“小溪”的甌江支流,水質達到國家二類水標準。
2013年,浙江省取消對麗水的GDP和工業總產值兩項指標的考核,考核導向由注重經濟總量、增長速度,轉變為注重發展質量、生態環境和民生改善。麗水用實踐證明:GDP高增長、富一方百姓,是一種政績;保一方平安、養一方山水,又何嘗不是一種政績?
總書記問,麗水有沒有霧霾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跟206名縣委書記座談,席間問時任麗水蓮都區委書記林健東:“麗水有沒有霧霾?”
林健東回答說,2014年,麗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優良率達到86.6%。
事實上,2002~2017年,麗水市連續14年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位居全省第一、連續10年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位居全省第一;生態文明總指數、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均居全省首位;空氣質量穩居全國前十。
這樣一個樹茂林密的地方,森林覆蓋率還在逐年提高。
1975年麗水市森林覆蓋率為61.5%,而2017年達到81.7%。
1975年麗水市林業用地面積為2070.15萬畝,2017年達到2199.19萬畝。
豐富的森林、濕地資源,為當地提供豐厚的生態產品。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測算:2017年麗水森林、濕地生態系統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與GDP相對應,能夠衡量生態良好的統計與核算體系)為4178.73億元,比2007年的2229.1億元增長了87.46%。
麗水正在編制《麗水市生態產品目錄》,全域開展自然生態資源摸底、登記及確權,進行水、空氣、土壤定量定性分析。“空氣、風景、鳥鳴、泉潺、綠道、古堰、古橋、古埠……都要充分發掘它們的生態價值。”這已成為麗水人的共識。
2/3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民生
淡化考核的目的,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糾正片面的評判導向,讓地方能夠結合自身發展定位和產業規劃,因地制宜,構建適合當地的、科學的政績評估體系。
作為一項宏觀經濟指標,GDP依然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以近十年的數據作比較,麗水市GDP從2006年的362.2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298.2億元,增長了2.6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6年的16448元增長到2017年的29329元,增幅達78.31%。
這些年來,麗水把財政支出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推進欠發達鄉鎮奔小康、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和精準脫貧攻堅戰,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其中農民收入增幅連續9年位居全省首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6年低于全國平均200元,到2017年高于全國平均4640元,消除了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
天價成交的“空氣拍賣會”
新思維帶來新商機。2012年12月17日,麗水遂昌縣高坪鄉茶樹坪等三個村合辦了一場“空氣拍賣會”。
聞訊而來的上海、杭州等地旅行社經過幾番競價,以高出底價3.35倍,總計174萬元的“天價”拍走三個小山村一年的休閑養生游客組織權。
如今,這些旅行社與高坪已有“七年之約”。不砍樹,賣風景;護生態,賣空氣,從2007年到2017年,高坪鄉居民存款總額從500萬元增長到1億元。
三年前,盧仲華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下來到大均鄉李寶村,成了“云中公社”的負責人,計劃用他50歲以后的人生去實踐一次充滿挑戰的鄉土復興實驗,構建他理想中的鄉土家園。
進村的一側山路邊,豎著塊不起眼的告示牌,提醒游客,前方是生態食材基地,“施行嚴格的碳排放控制,除特定用戶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參觀”。
車到這里,禁止進入,上山全靠步行。盧仲華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步行,“按現有的設施和環境容量,每天接待來客不能超過50人”,他不希望有任何人為原因破壞這份自然,據說李寶村甚至規定除了春節之外,村民親戚來訪每次都不能超過5人,這背后是一種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的發展模式。
為了尋找這片“未被污染過的鄉土”,盧仲華花了數年時間,保護它或許會花上更久。
“很多村莊一旦與商業文明碰撞,很快就會失去它原本的味道,生態和人文環境開始惡化,最終失去核心競爭力。”盧仲華從事旅游規劃設計20多年,他覺得應該為此做些什么。總有辦法,在致富的同時,保留或重新煥發鄉村的那些美好與傳承。他在李寶村三年,只做了一件事——復原古法農耕,在他看來,這是鄉土復原、倫理重建的基礎。
一個杭州人的“李寶計劃”
來到李寶村后,盧仲華成立了兩家公司——景寧云中公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景寧云耕生活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分別對應農業基地發展和村莊旅游開發。云耕生活旅游發展公司每年底拿出經營收益的20%,用于旅游項目關聯自然村村民的年終紅利分配,全體村民都能享受這項紅利。除此之外還包括,村民房屋和山林田地等設施的租賃費、按市場批發價收購生態農產品和地方工藝品、同等條件下用工優先招用李寶村民、設立誠信基金獎勵村民和補貼村民婚喪嫁娶等。
三年,累計投資超過2800萬元,盧仲華基本放棄了都市生活,一年回杭州的時間不到10天,這才有了我們眼前這片云霧繚繞彷如畫圖的田園風光。
原本盧仲華想靜悄悄地踐行“李寶計劃”,用他的話來說,現在“只能算剛剛打了個基礎”,如今麗水正全域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李寶無形中成了“試驗田”,向他取經的人很多,低調變得更難。盧仲華透露,如果進展順利,他計劃中的復原再建早期畬寨文化項目,今年就可以動工,屆時將有更多人能感受純正的畬寨文化。
無論是盧仲華還是李寶村村民們,都在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李寶村:復原古法農業,重建鄉村文化,并期待它成長、蔓延,影響更多地方,“這里可以說是我們共同維護的凈土。”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