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風下雨,本是自然現象。當其在特定時間以特定量級發生,則會衍生氣象災害。為防御災害,氣象部門開出了一個“藥方”,即以人工方式對天氣進行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打散”即將落下冰雹的云、為干旱地區進行人工增雨等,以達到防災減災的效果。
據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郭虎介紹,“人工影響天氣”是指為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我國自1958年開始有組織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今年是人工影響天氣60周年,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
人工影響天氣能保障生產發展、生態安全,起到應急抗旱、防雹保豐收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旱災雹災肆虐期和關鍵農時季節,氣象部門跨區域調動飛機、火箭等作業裝備,人工增雨作業覆蓋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50萬平方公里,在三江源等重點生態保護區、華北等水資源嚴重短缺區、江河湖庫上游開展大范圍、常態化生態修復型增雨作業,補充生態用水,擴大湖泊濕地面積,增加草地生物量和覆蓋度。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專家、研究員李集明表示,近年來,通過人工增雨作業和自然降雨的共同作用,長江、黃河源頭湖泊面積逐漸增加,青海草場的植被也明顯改善,新疆堅持了40年冬季飛機人工增雪,有效增加了天山、昆侖山和阿勒泰等地冰川補水。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氣象部門提前監測到北京房山區域有降雨云,采取人工手段攔截,保證鳥巢滴雨未下。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不斷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能力和科技水平。目前建成“五段式”實時業務和綜合業務系統,啟動東北、西北等六個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能力建設,加強跨行政區的作業協調與綜合調度,補齊飛機作業能力較弱、科技支撐不足、基層作業安全隱患多等短板,建設天山、祁連山等生態脆弱區人工增雨試驗基地。
同時,氣象高科技也頻頻亮相,我國自主研發的3公里精細化云降水數值預報系統投入業務運行;國產新型高效催化劑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雷達指揮、自動發射、立體播撒的火箭作業系統研制成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廣泛用于各地作業。
郭虎表示,氣象部門正健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部門聯動,優化政策環境。2014年,國家發改委、中國氣象局共同印發《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2014—2020年)》,明確區域發展布局。目前,我國構建了國家、省、市、縣以及作業點五級有機銜接的組織領導體系。衛星、雷達、自動站以及人工增雨機載探測系統構成了綜合立體觀測網絡,50多架作業飛機、6500多門高炮、8200多部火箭作業系統、5萬余作業人員組成空地一體化協同作業體系,作業指揮系統省市縣全覆蓋。郭虎說,“未來,氣象部門將進一步努力,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作業、精準作業和安全作業能力?!?/p>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