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違法建筑倒下,取而代之的是公園、綠地等便民利民設施;一個個破敗凋敝的老廠房變為嶄新靚麗的新興產業園區;一個個臟亂差的村莊蛻變為美麗鄉村……
5年多來,桐廬縣累計拆除違法建筑38957處、542.58萬平方米,利用拆后土地4562畝,拆后土地利用率達93.07%……數字背后,反映的是沉甸甸的收獲。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七月底,桐廬成功創建浙江“無違建縣(市、區)”。
“5年來,桐廬縣始終堅持把‘三改一拆’行動和‘無違建’創建活動作為提升形象、優化環境、普惠民生的載體。”桐廬縣“三改一拆”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三改一拆”行動和“無違建區(縣、市)”創建活動,桐廬城鄉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杭州市“三改一拆”辦相關負責人看來,桐廬通過“三改一拆”和“無違建創建”工作,有力推動了杭州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尤其是打好“拆后利用”這張牌,讓生態環境更優美、城鄉區域更協調、人民生活更幸福, 這是“三改一拆”和“無違建”創建的初衷,更滿足了老百姓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
翙崗老街 修復古村落,讓百姓留住鄉愁看見未來
秋風徐徐中,記者來到位于桐廬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翙崗村,游走在這個藏在富春江畔的古村落,欣賞著每座宅院不同的風貌,房梁上栩栩如生的木雕裝飾,仿佛穿越了悠遠的歷史。翙崗古村落現存的村落格局和建筑大多是清代建成,保留著徽派建筑的特色。四合院式的建筑一個連著一個,白墻黛瓦,巷道深深,無不彰顯著這里的歷史和文化。
留住鄉愁,就要保護好古村民居風貌,傳承好當地文化特色。借“三改一拆”東風,桐廬縣正式開展古村落的修復工作,比對保存的歷史照片,經過修繕,縣歷史保護建筑康德堂、經畬堂、敬吉堂重現原來的風貌,翙崗的記憶在一點點地找回。
據統計,翙崗歷史文化街區范圍內共有歷史建筑80幢,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三改一拆”行動以來,對40幢進行了重點搶修,34幢進行了一般性搶修,并對村內道路和引水工程進行改造。值得一提的是,村里還完成了線路“上改下”工程,路燈、監控和免費wifi的設備都集中在一個電線桿上,不僅美化了環境,也消除了安全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建筑,同時整治非法的“一戶多宅”,桐廬靈活改變方法,按照有鄉土特色、有文物價值、有歷史遺存、有開發利用價值“四個有”保護原則,對歷史建筑加強保護和管理。針對部分屬于非法“一戶多宅”的古民居和歷史建筑,采取產權剝離的方式,由村集體收回統一保護。
眼下,充滿了鄉愁的翙崗村,已經躍然紙上。
“環境變好了,小時候的回憶也還在,每天看著心里面高興。”翙崗村71歲的華國榮,用質樸的話語道出“三改一拆”給他最直觀的感受。
然而,“三改一拆”的目的遠不止于此。在修復古村落,留住思鄉情的同時,還要讓村民看得見未來。
翙崗村老街的集市功能自然形成,街道兩側商鋪,店房都是木板門樓房,多為二樓磚木建筑,店面、作坊、住宅合一。借此優勢,“未來,翙崗村還要結合全域旅游產業發展,發揮古建筑新活力,引導社會資本,利用閑置古建筑發展鄉村旅游業,實現文化、社會和經濟效益三贏。”如今,翙崗村民們常常聚在家門口,聊起未來,充滿了期待。
園林村 規劃引領拆后重建,破解農民建房難
與翙崗村不同的是,走在外喻自然村的鄉間小道上,一幢幢統一外立面的四層小洋樓映入眼簾。
桐廬縣“三改一拆”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外喻村正是以‘三改一拆’和‘無違建’創建為抓手,規劃引領,抓好拆后重建工作,解決村民的建房問題,目前已經分配第一批14戶無房戶參與拆后重建。此舉為村莊發展、村民建房騰出空間。”
據了解,這正是桐廬在拆違之中積極探索出的,以規劃引領拆后重建工作的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切實為百姓生活謀福祉。
“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加快,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善居住條件迫在眉睫。”桐廬縣“三改一拆”辦相關負責人坦言,由于土地指標“僧多粥少”和“一戶多宅”擠占了原有的建房指標與空間等多方面原因,在農村建新房始終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曾經的桐廬園林村外喻自然村也是面臨這樣的狀況。”
隨著“三改一拆”和“無違建縣(市、區)”創建向縱深推進,外喻自然村在無違建工作中,先規劃再動員推進,以整體規劃促進連片拆除,謀劃村莊建設藍圖,也圓了村民的“建房夢”。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據了解,整個拆違過程中,外喻自然村共拆除一戶多宅、既有違建78戶,約10200平方米,可新安置宅基地27戶。
這僅僅只是桐廬開展“三改一拆”行動中摸索出的亮點之一。
“接下來,將進一步體現‘三改一拆’的連續性與融合性,突出制度化與常態化,不斷將‘三改一拆’工作推向深入。”桐廬縣“三改一拆”辦負責人表示,全力做好“拆、改、用”結合文章,為建設美麗中國桐廬樣本打下堅實基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