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飲用安全衛生合格的水更是多年來群眾的心愿。在寧海的發展史中,自來水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它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支撐著這座城市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年,我縣城鄉居民飲水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離不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革新變化,也離不開歷代水務人兢兢業業的付出。
水之初:從井水到水廠的“一級跳”
年紀稍長的人們都能清晰地記得,在老式四合院的天井里,家家戶戶的屋檐下都接著一口口的大水缸,廚房里也放著一口水缸,大人們用肩挑、桶提送回家,一家老少的生活用水全賴這些大大小小的水缸。如遇旱季,溪水斷流,水井見底,居民連基本的用水也無法得到保障。
1975年,為解決居民的用水困難,縣政府選定寧海西郊溪南橋畔,引大溪水,建設寧海第一自來水廠。1978年,寧海第一自來水廠竣工投產,建有配套的大口井、一泵房、無閥濾池、加藥間、清水池、二泵房、化驗室等,并在躍龍山建有480立方米蓄水池一處,日供水2500噸,水廠采用處理工藝為水力加速澄清池+無閥濾池。后經1987年、1992年兩次擴建和設備改造升級,第一水廠供水能力提升到2萬噸/日。
縣水務集團城南供水營業所營業科的科長竺兆賓,1985年12月退伍后進入水廠成為了一名機修工人,是水廠的第8位工人。回憶當年,他告訴記者,當時因居民長期受原來用水模式的影響,對自來水的好感度并不高,為此,上門宣傳也成了當時水廠員工工作的一部分。當時實行的是總表制,一個樓道或一排落地屋就裝一個總表,各戶分表每月輪流抄收。
水之變:從水庫水到飲水專管的“二級跳”
隨著城區面積的增大和用水量的增加,第一水廠無法滿足生產生活的用水需求。1993年,縣政府決定在山河村東側,向黃壇水庫引原水,建設第二水廠,設計供水能力為5萬噸/日,主要處理工藝采用微絮凝過濾,并于1995年底向城區供水,基本上解決了城區8.2平方公里的居民用水問題。
而作為水源地的黃壇水庫,總庫容1830萬平方米,正常庫容115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庫通過一條鋼筋砼引水渠道直接通過明渠輸送到第二水廠。
“因明渠漏損嚴重且存在較多不安全因素,曾發生拖拉機陷入渠道漏油導致全城停水。”竺兆賓說,為了確保供水安全,2002年底,我縣鋪設了一根黃壇水庫至二水廠的引水專管,全長8.3公里,把原來易受污染的明渠引水改為全程鋼管全封閉引水,這大大提高了輸水的安全系數,為二水廠生產提供了穩定的原水保障。
水之計:從局部供水到城鄉供水一體化的“三級跳”
“上世紀80年代初,城市供水僅局限于老城關鎮內,供水人口僅2-3萬人。2009年底,供水范圍包括了7個鄉鎮(街道),用水人口約34萬人,初步形成了科學合理的城鄉供水一體化格局。”縣水務集團負責人袁順生介紹說,自2006年縣水務集團成立以來,便以“民生水務,惠澤民生”為服務理念,以“服務、安全、和諧”為企業宗旨,以推進供水全城鄉、滿覆蓋為目標,旨在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
近年來,政府加大了投入,建設了西溪水庫、白溪水庫、力洋水庫加高擴容工程等一批水利民生工程,寧海自來水的原水在質和量上都有了飛躍,為我縣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夯實了基礎。
擴建后的二水廠,供水范圍擴大到了城區躍龍、桃源、梅林和橋頭胡4個街道和強蛟、大佳何、一市、越溪4個鄉鎮,梅橋片群眾喝“咸水”已成為歷史。二水廠即將與第三(黃壇)水廠聯網供水,形成環狀供水管網體系,供水管網將進一步延伸到黃壇等鄉鎮。同時,寧東、寧北、長亭、寧西水廠的陸續建成投產,解決了力洋、長街、西店、岔路、前童等鄉鎮及周邊農村群眾的生活生產用水問題。“十二五”期間,供水管網已延伸到17個鄉鎮(街道),各區域供水實行了統一調度。“十三五”期間,區域聯網供水將逐步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將全面實現。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