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擴散機制一直是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長期以來,人們對種子長距離擴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或海岸帶生物中,研究手段較為傳統和單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團隊依托亞洲最大的種質資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對內陸植物種子跨洋長距離擴散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于國際生態學期刊《生態學通訊》上。
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機構合作,選擇有較好工作積累的世界廣布植物類群——共生固氮支系薔薇目的蕁麻科為研究對象,初步窺見了內陸植物種子跨洋長距離擴散的機制。研究結果表明,蕁麻科起源于6900萬年前的歐亞大陸,至少92次的長距離擴散,使其形成現今地理分布格局。在實驗室條件下,該科植物很多種子能夠在海水中漂浮220天以上,不少種子經海水浸泡10個月后仍有活力。而洋流模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蕁麻科多數植物的種子能借助洋流越過海洋。通過進一步生態學分析發現,受干擾的生境反而有助于它的長距離擴散。在蕁麻科植物的演化進程中,一些類群的種子很可能先經過內陸水流系統搬運到達海洋,此后經過洋流的長距離運輸,其中大洋中的一些島嶼起到了重要的“踏腳石”作用。它們還借助海嘯或其他極端氣候事件,以及動物和風媒的傳播,成功登陸沿海萌發,并實現世代交替。
研究結果有力支持了達爾文的種子跨洋長距離擴散假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