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地被細分成一壟壟地,每一塊地上種著不同的作物,諸如黃瓜、玉米等。昨日,浙江省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師鄭紅全指著淤泥固化土種植試驗田說,試驗歷時一年多,目前已開展近20個品種的試驗,成功收獲4期作物。
從2016年9月開始,上虞區面積最大的淡水湖皂李湖進行清淤,到目前,淤泥經過脫水固化一體化處理,壓濾成固化土后縮減到了70萬立方米。這些固化土一部分被清運到虞北海涂,一部分被拉去種植綠化,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沒有找到出路。為此,去年3月,上虞專門辟出一畝地進行淤泥固化土種植試驗,謀求新的利用方法。
用來種植的地塊原是宅基地,固化后的淤泥直接堆放在亂石渣上面,形成一塊標準的耕植地,土壤厚度為40厘米。根據省農科院專家的意見,最先種植了葡萄、土豆、大蒜、玉米、龍柏、菊花等六種常見作物。
第二期又經過近三個月的試種,種植了黃瓜、番茄、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第二批作物種植前,專家把一壟地分成兩部分,一半地通過添加硫磺、硫酸亞鐵、有機物料等處理改良試驗再種植,另一部分直接種植,種植的品種相同。”鄭紅全說,改良過的淤泥固化土上的作物長勢確實好不少,產量也更高。
“由于淤泥脫水固化過程中需要添加大量的堿性物質,導致固化土中的pH值較高,這會大大降低土壤中大部分營養元素的有效性,最終導致作物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缺乏而生長‘后勁不足’。”省農科院有關專家說,經處理后,土壤的pH值降至接近正常值,因而作物長勢趨于正常。另一方面,經過有機物料等添加處理后,固化土的通透性、有機質含量等物理化學特性也得到了明顯改善,這也是促進作物健康生長的重要有利因素。經過農產品品質及安全性等相關科技檢測,土壤的安全性符合國家污泥農用泥質標準。
去年冬季,試驗地上種植了青菜等幾個作物,長勢也都不錯。今年3月,試驗地上又進行了蕃茄、茄子、辣椒等種植試驗,這次沒有進行任何添加處理。“黃瓜、辣椒等作物長勢均不錯。”鄭紅全說,據他分析,這應該是經過自然日曬雨淋,土壤自身的修復功能讓pH值下降了。
“整個試驗課題將于2019年年底結束。”省農科院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廢棄物利用研究室洪春來博士告訴記者,除了上虞,他們現在在浦江還有個規模更大的同類試驗課題。他說,只有反復試種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最終為淤泥固化土的農林利用提供可以復制推廣的資源化利用模式,從而為解決清淤底泥的出路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