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穿鎮公路駛向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過東衡村委再行駛2公里不到,在一片農房水田的簇擁下,18幢嶄新的廠房鱗次櫛比。(王正 攝)
這里曾經是一片廢棄礦地,如今是洛舍鎮東衡村的鋼琴文創園。自今年4月“開園”,文創園A區已經吸引14家洛舍鋼琴中小企業入駐。
近日,東衡村鋼琴文創園B區開啟建設“加速度”,一幢幢現代化的企業廠房正拔地而起。
未來,這一產業平臺將成為“中國鋼琴之鄉”洛舍鎮產業轉型融合的新引擎,讓德清用黑白琴鍵彈奏出特色鄉村振興音符。
從漫天飛沙到琴音陣陣
米白色與土黃色的外立面包裹著3層高的廠房,新鋪的柏油路圍繞園區向四周伸展開去。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鄉間,嶄新的東衡村鋼琴文創園顯得“格格不入”。
但廠房里不時傳出的隆隆轟鳴聲,或低沉、或清脆的琴鍵聲,以及進出的工人,往來的小型貨車,都訴說著這里的勃勃生機與欣欣向榮。
誰曾想到,文創園的“前身”是一片漫天飛沙、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地。
當下,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濃郁氛圍中,東衡村根據本村實際,將廢棄礦地重新規劃利用,與洛舍特色鋼琴產業相結合,開始謀劃村級產業平臺。
洛舍鎮黨委委員、東衡村黨總支書記章順龍介紹,東衡村鋼琴文創園規劃面積680畝。其中,最早投入建設A區規劃68畝,主要用于建設企業廠房,目前已吸引14家鋼琴企業入駐。
與A區相鄰的B區,已有17家企業預約入駐。文創園西面的C區,項目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未來,這里將新添鋼琴文化展示廳、鋼琴科研中心等高端業態,豐富洛舍鋼琴產業內涵。
“我們將加快B區、C區的建設腳步,讓文創園成為洛舍鋼琴產業集聚的新平臺,弘揚鋼琴文化,開展工業旅游,積極推動東衡村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章順龍說。
從向外借地到建設鋼琴園區
一條老街貫穿洛舍集鎮,道路兩旁的鋼琴企業、木皮企業星羅棋布,支撐起“木業重鎮、鋼琴之鄉”的發展。但更多中小鋼琴企業受制于用地、成本等因素,只能向外“借地”。
年產約1500臺鋼琴,員工30余人,于洛舍鋼琴產業來說,博蘭鋼琴有限公司只是一個“小塊頭”。企業還“一分為二”,兩個廠區相差5公里之多,讓員工多了一份兩頭奔波的辛勞,也讓業務分散了。
但對于從事鋼琴行業十多年,與博蘭鋼琴一同成長的企業負責人俞旭明來說,他同樣有一份“德清農民造鋼琴”的不解情結。東衡村鋼琴文創園的落成,為更多像博蘭鋼琴一樣的洛舍中小鋼琴企業,提供了筑夢舞臺。
今年4月,博蘭鋼琴搬進了“新家”:一條嶄新的柏油路,2幢粉刷一新的廠房分立兩側;標準化、現代化的3層小樓,盡顯寬敞舒適之感。
全新的環境給企業生產平添一份安全感的同時,也徹底解決俞旭明增資擴產的后顧之憂,讓他對發展前景有了更多期待。
“相信會有更多鋼琴企業入駐,在這里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帶來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俞旭明表示,希望他們的付出與努力,能讓更多人關注喜歡洛舍鋼琴,打響“中國鋼琴之鄉”的品牌。
從鋼琴制造到文旅教育
走出東衡村鋼琴文創園,在洛舍鎮,還有更多鋼琴企業期待蛻變與騰飛。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從默默無聞的彈丸之地,到聲名鵲起的“中國鋼琴之鄉”,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鋼琴生產基地的德清洛舍鎮,依靠特色鋼琴產業,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產業興旺之路。
據了解,洛舍鎮現有鋼琴制造及配件企業近百家,鋼琴產業總產值突破5億元,年產鋼琴超過5萬架,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其中,部分產品遠銷歐洲、美國、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獨特的區域產業發展集群。
當下,洛舍鎮加快構建三產融合發展的腳步,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不斷豐富鋼琴產業內涵,以黑白琴鍵奏響鄉村振興的飛揚樂章。
目前,洛舍鎮已經建成鋼琴文化館、鋼琴企業文化車間、鋼琴藝術中心和鋼琴大數據工作室,為發展鋼琴演藝、教育和培訓產業奠定基礎。同時,洛舍鎮還和浙江音樂學院合作,希望從鋼琴制造產業向鋼琴教育行業延伸發展。
“洛舍鋼琴在保證質量、提升品牌的同時,更加注重鋼琴產業的創新研發,賦予鋼琴更多鮮活的文化內涵。”洛舍鎮黨委書記姚宏表示,接下去,洛舍鎮將大力推動“產業+文化+旅游”的發展新模式,進一步提升德清鋼琴文化的產業創新和轉型升級,打響“鋼琴小鎮”的新名片。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