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出來的有機肥,都早早被‘訂購’了。”昨天,上虞區長塘鎮環衛所的負責人婁小珍告訴記者,自從鎮里引進了“法寶”,原本備受嫌棄的筍殼變廢為寶,成為周邊綠化地的“營養餐”。
婁小珍說的“法寶”,是由浙江大學環境污染防治研究所研發的“農村生活垃圾原位減量資源化設備”,它現在“定居”在長塘鎮生活垃圾分類中心,24小時連續進料運行。
長塘鎮是名副其實的竹鄉,全年竹筍產量在1.5萬噸左右,每年春筍上市時,大量筍殼來不及處理,雖也有勤勞的村民將其埋在竹山中發酵成“土肥料”,補養竹林,但大量無法處理的筍殼,只是堆放在房前屋后任其腐爛。今年以來,長塘鎮圍繞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目標,以點帶面、全域推進,在全鎮上下掀起了一場“垃圾革命”。“筍殼纖維中纖維素、半纖維素含量豐富,發酵周期較長,需要數月甚至半年。現在使用從浙江大學環境污染防治研究所引進的設備,發酵周期下降至半月左右。”據該鎮農辦工作人員介紹說,分揀完畢的筍殼,用粉碎機粉碎,再通過有機物分離機將有機物剝離,經過高溫、發酵成為有機肥。
這套設備今年3月中旬引進后,在今年的春筍季,分類中心的這套設備就消化了筍殼約15噸,提供生態有機肥約2.5噸。“現在不是產筍旺季,我們將收集分揀出來的菜葉等進行同樣的作業,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和生態化。”工作人員告訴說,考慮到當地群眾接受這樣的有機肥有一個過程,垃圾分類中心還進行“實驗”,讓中心的綠化地改“吃”有機肥。一段時間下來,花草和樹木都長勢良好。由于長塘各村現在綠化面積都較多,鄰近的村莊紛紛上門“求肥”,中心生產的有機肥目前供不應求。
“不光是免費還‘綠地’,有的還將有機肥用于盆栽植物中,結果土質疏松透氣,成效明顯。”工作人員說,接下來他們還將嘗試把有機肥“歸還蔬菜地”的實驗。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