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鎮海招寶山街道金桂花苑小區,記者剛好遇到住戶王師傅下樓丟垃圾。只見他用手機打開智能垃圾分類App,熟練地調出“廚余垃圾”二維碼,對準垃圾箱上的感應器,“滴”一聲,廚余垃圾的箱門自動打開,投入垃圾后,垃圾箱上的電腦屏幕自動顯示重量,并換算成積分,同步到王師傅的賬號中。
“小區垃圾分類已經實施多年,這個月開始可以直接通過手機換積分了。”王師傅說。
金桂花苑雖是建于2000年的老小區,但17幢樓房干凈整潔,最顯眼的是小區廣場北側的一排智能垃圾箱,藍色的箱體上貼著“魚骨內臟”“剩菜剩飯”“果殼”等易于辨識的圖案和相關注解。
“現在居民能比較嫻熟地分類并投放垃圾。”金桂花苑垃圾分類項目負責人陸巧穎說,2014年,鎮海區就開始試點垃圾分類工作,金桂花苑是試點小區之一。當時,街道在小區樓下垃圾箱設置了四色垃圾桶,分裝不同垃圾,同時通過上門培訓、發放垃圾袋等措施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今年1月起,由物業公司牽頭,實施垃圾分類積分制,給居民分發記分券。
每天7:30-9:30、17:30-19:30兩個時間段,金桂花苑小區的垃圾箱旁,總會有督導員在指導居民給垃圾分類、發放積分券。垃圾智能分類App上線后,越來越多的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很方便,也有樂趣,還能賺積分獻愛心。”家住2幢的陳大姐說。
“我們對廚余垃圾分類先行先試,實行一戶一碼實名制。”陸巧穎介紹,每季度每戶居民可以領取90多個廚余垃圾袋,袋上印有二維碼,相當于垃圾的“身份證”,每個二維碼對應一戶居民。雖然督導員并不是24小時在崗,但他們平常會檢查垃圾桶內的垃圾,一旦發現分類不到位,在二次分揀后,會根據二維碼找到住戶,指導他們正確分類。
鎮海區垃圾分類積分制度還成功對接“10+1微助學”服務平臺,居民手中的積分可用來資助貧困學生,為他們帶去牙膏、牙刷、毛巾等生活物品以及鉛筆、本子等學習用品。
鎮海區從2014年開始在招寶山街道試點垃圾分類,目前已在10個社區71個小區和散居樓群試點,28877戶家庭參與垃圾分類。這些小區基本上是老小區,試點區域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83.52%。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