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居民在固廢轉運站了解滲濾液處理過程。
生活垃圾都去了哪里?垃圾最后如何分類處理?近日,東郊街道開展了“跟著垃圾去旅行”大眾科普實踐體驗活動,50余名社區居民走進東部新城固廢轉運站、明州環境能源有限公司等,近距離了解垃圾分類后的處理過程。
在固廢轉運站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居民們參觀了先進的環衛設備,了解滲濾液處理、垃圾壓縮、裝箱過程等,觀看了“轉運站的一天”和垃圾分類環保宣傳片,更加直觀、全面地了解了垃圾分類和轉運的流程。
居民走進明州環境能源有限公司,沒有想象中的垃圾場蠅蟲滿天飛的場景。這個晶瑩剔透形似蜂巢的建筑,在群山環繞之中,聞不到一點臭氣。隔著玻璃窗,可看到堆積如山的垃圾。
在垃圾吊控制室,工作人員介紹,每天4時起,就有數千噸生活垃圾運入垃圾倉,經過沉淀、發酵等工序,再投入燃燒爐,“正在作業的大吊爪,一次可以吊起10噸垃圾”。
“垃圾中的污水比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濃度還要高100~200倍,水的存在會影響焚燒質量。”工作人員希望大家從我做起,積極參與垃圾源頭分類,為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作出應有的貢獻。
“沒想到我們的城市每天產生這么多垃圾,作為市民,一定要盡量減少垃圾排放,做好垃圾分類,干濕一定要分離。”海悅社區居民朱亞英說。
“這次參觀,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了解了垃圾分類后的一系列處理過程,知道了油漆桶、燈泡、體溫計等是有害物質,以后垃圾分類時要更加細心。”保潔人員朱影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