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晴,在藍天的映襯下,水塘似一個大姑娘,格外嫵媚。晚飯后,村民逐漸聚攏,聊著一天來各自的趣事。自去年整治后,嵊州市貴門鄉新茗村白宅墅自然村的楓樹下太平塘就成了村民們的“議事”場所。
太平塘水清澈如鏡。
楓樹下太平塘在一棵高大的楓樹下,其名因此而來。水塘面積不大,只有100平方米左右,卻大有來歷,據傳為800多年前南宋理學家呂規叔所修。只是多年的失管,這口充滿詩意的水塘曾一度失去風韻。去年,貴門鄉和新茗村花巨資對其進行大整修,讓其重拾風采。
美麗的太平塘回來了
一直以來,楓樹下太平塘承擔著消防和灌溉的功能,也是村民洗滌之所。村民呂國樑說,太平塘的水來自2公里外的象鼻水庫,很是清澈,只是上世紀80年代后,因渠道漸漸淤塞,水塘失去了穩定的水源。太平塘下游本是田畈,后來變成了茶園和花木田,不需要灌溉,日子一久太平塘的出水口也淤堵了。就這樣,太平塘成了一個死水塘。
村委主任呂順其告訴記者,由于長時間的失管,太平塘的淤泥越積越厚,楓樹葉掉入水塘后腐爛,加上周圍的污水不斷流入,水質開始慢慢發黑變臭。
“好好的一口清水塘變成臭水塘,村民很痛心,村里也想改變這個狀況。”呂順其說,去年3月,貴門鄉把楓樹下太平塘列入了剿劣對象,在鄉里的支持下,村里花大力氣進行整修。
村里首先分兩次對太平塘進行清淤,直到清光為止,然后疏通從象鼻水庫到太平塘2公里長的水渠,清澈的水庫水在斷流近30年后重新注入太平塘;水塘出水口也重新鋪設引流管道,讓塘水流動起來。
與此同時,新茗村采取措施徹底切斷各種污染源,包括拆除太平塘南側的兩個旱廁,關閉附近的養豬場等。此外,村里還在塘的四周增設護欄,鋪設大理石,添置小廣場。
去年11月,楓樹下太平塘的整治工作基本結束,經檢測,水質達到了Ⅱ類水。
重新挖掘詩意
太平塘的嬗變不易,村里決心要好好保護它,不讓它“回到從前”。
為此,村里采取了不少措施:專門配備了一名保潔員,負責水塘的日常清掃工作,禁止村民在水塘里洗滌,防止洗滌劑的污染。“村民也非常愛護太平塘,自覺承擔起了保護的職責。”村民呂衛平家在太平塘北側,只要看到水里掉入了樹葉,他立即打撈,如果發現出水管堵塞,馬上下水清理。
白宅墅自然村不大,卻因呂規叔而遠近聞名,村里也有許多與其有關的遺存。楓樹下太平塘便是呂規叔所修,而在太平塘不遠處,有一座“訪友橋”更具傳奇色彩。當年呂規叔摯友朱熹來嵊賑災,并上貴門尋訪故友,兩人恰巧于村口橋上相逢,“訪友橋”便因兩位宋代大儒而得名。橋畔巖壁鐫有“石泉漱玉”四字,村西疊書巖有“梅墅堆瓊”四字,均為朱熹訪呂時所題。
除此之外,修于清光緒年間的呂字井也頗有特色。因為白宅墅村一帶的百姓以呂姓居多,籌資修建時便頗費心思,使兩口井一大一小,形狀宛如一個“呂”字。井的內壁用小塊巖石砌成,錯落有致。
呂順其告訴記者,這些遺跡是整個村莊的財富,村里欲把它們串成線,重新挖掘其詩意,并結合新農村建設,開發生態旅游。呂順其說,其實自太平塘整修后,漂亮的風景已吸引不少游客前來白宅墅一睹風采。記者在采訪時便遇到幾名從上海趕過來的游客。一名林姓女士看到高大的楓樹下有如此精致漂亮的小水塘,連連發出贊嘆:九寨溝的水也不過如此吧!她表示,今后有機會還會再來這個美麗的小山村看看。
近日,楓樹下太平塘被評為紹興市2017年度“最美小微水體”。呂順其說,這是擴大白宅墅影響力、推進生態旅游的一個機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