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區雙浦鎮下楊村,過去一直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論居住環境,房前屋后違建遍地,各種配套不完善;論經濟實力,在雙浦鎮算倒數的。就連最引以為豪的老底子文化,也堙沒在鄉野。
然而,一年多前一場鄉村整治,使下楊村環境發生了蝶變。
從空中俯瞰,荷葉狀的下楊村四面水系環繞,白墻黛瓦的現代農居排列有序,各種不知名的鮮花開得正艷,好似一個世外桃源。
不止于此,環境變美的下楊村,即將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喚醒“老底子”記憶。
美麗鄉村整治,挖到十幾件寶貝
下楊村是一個有故事的村落。
村子的西面,一條清澈的溪流穿村而過。“這條溪流大有來頭,過去叫領旨漕。”下楊村主任張志達帶著記者邊參觀邊介紹說,古時候,官員手捧皇上的圣旨乘船而來,就在這領旨漕邊上的岸,下楊村的族長率領全村百姓在此跪迎圣旨。
過去,沿著領旨漕步入村內,還有一座下楊村牌樓,牌樓上船形的帽蓋下豎排著“圣旨”兩字,從領旨漕開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直接跪行到牌樓下。
只不過,40多年前,這座氣派的牌樓被毀。
意外的是,去年美麗鄉村整治,牌樓的一些碎片重現天日。
在牌樓的東面,下楊村書院故址上,挖出了十幾塊大小不一的大石條,上面的字跡清晰可見。
其中一塊殘缺的石牌上,精雕細刻著一位頭戴蓑笠、正在垂釣的老翁,形象生動、惟妙惟肖。還有一塊石碑刻寫著浙江都督、巡撫、布政使和杭州知府的大名,石碑的反面刻寫著錢塘縣知縣和教諭的名字,石碑上落款的時間是嘉慶一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07年。
村里88歲的陳榮生從小在下楊村長大,孩提時代在牌樓下玩耍,對大臺門、高高的牌樓和書院中的梅花記憶極深。
老人說,這些石條就是當年的下楊村牌樓上的石條。他記憶中的下楊村牌樓,有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和檐頂五個部分組成,底座上還有云腿。這次挖出的碎片中,就有一只殘缺的云腿,還有部分斷了的立柱。
據老人們講,歷史上下楊村有一戶姓沈的人家,男主人暴病去世,沈家媳婦含辛茹苦帶大了唯一的兒子。后來兒子中了舉人、中了進士,成為朝廷的棟梁之材。沈家媳婦的事跡被皇上知道了,朝廷專門下了旌表,撥專款建造這座貞節牌樓。
此外,村西面的攀桂橋下,還挖出了兩塊大石條,上面還依稀可見“蟾宮折桂”、“道光十六年”等字樣。
建成文化禮堂,留住老底子記憶
據介紹,這些石柱挖出來后,好幾撥文物專家現場勘查過,要求村里好好保管傳承。
張志達說,在領旨漕的東面,一座江南水鄉韻味的鄉村文化禮堂已經建成,占地300平方米。“目前,正在進行內部裝修設計,預計國慶節前夕啟用。”
據介紹,下楊村文化禮堂,將重點圍繞“忠孝傳世流芳華,書香立家滿庭芳”,做好忠孝和耕讀文化的挖掘和傳承。
這些挖出來的十幾件“寶貝”都將陳列在文化禮堂內。此外,還將從村民手中征集一些老物件放到文化禮堂。比如,一件寫有“連德”兩字的蓑衣,如果它的主人活到現在,連德老人的年齡大概有120歲了。此外,還從村民馬建榮家征集到一輛近百年歷史的風車。
張志達說:“我們希望文化禮堂的建成,在給村民提供活動場所的同時,也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村史文化。”
此外,下楊村還打造了一條文化步行街,300多米長,路邊是古色古香的店鋪。村子西面,一幢兩層的老舊廠房正在改造,有意打造成為一座有味道的文創園區。
于下楊村村民而言,家門口的這一切變化,都將留住看得見的“鄉愁”。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