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四明山的姚江,從涓涓細流匯成大河,奔流百余公里,東流入海。數千年來,這條大江滋養兩岸生命,孕育燦爛文化。
但這條寧波的“母親河”也面臨一個尷尬的難題:多年以來,一些人將之視為“大魚池”,在河道里肆意捕撈,私建設施,違規網具屢禁不止……直接影響姚江的生態建設。
今年5月,市治水辦發布《美麗母親河創建暨姚江水質提升攻堅行動方案》,以清理拆除違規網具、網箱為重點,打響姚江“美麗攻堅戰”。清網除障該怎么抓?姚江長效管理機制如何建?整治之后,又現“反彈”的問題怎么破?日前,筆者跟隨相關執法部門人員溯江走訪,一起探尋姚江的“駐顏”之道。
圍網、沉船,河道清障壓力不小
15日,筆者登上執法艇,與相關執法部門人員一起沿江巡查。船只從海曙區高橋鎮民樂村的碼頭出發,逆流而上,一直到余姚河姆渡口以北。江面波光粼粼,白鷺翩躚,兩岸綠草茵茵,風光優美。
然而執法艇開出數公里后,靠岸邊的江面上便出現了星星點點的圍網。這些方形的圍網多以毛竹制成,浮在水面,個頭大的五六平方米,個別的甚至設在河道中間。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負責人黃章偉告訴筆者,這些圍網多是沿岸漁民設的,捕來的魚一時沒賣掉,就放進網箱暫養起來,“一開始是個別人搞,后來大家都看樣”。加上破敗的網具被隨意丟棄,江里的網越來越多,成為一道道“瘡疤”。
此外,因為小型船運業逐步退出市場,江中的沉船、廢棄船只也有不少。據初步統計,在姚江的余姚段流域(包括支流),有各類沉船、廢棄船近40艘,“有的廢棄水泥船重幾十噸,打撈、分解難度可不小,殘渣的處理也是個問題”,余姚相關部門同志說,已打撈了20多條,剩下這10多條船,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根據市治水辦的要求,這次整治行動將貫穿6月全月。根據調查,姚江流域需要清理的網具、網箱有700余頂(只),最近一周已清理了300頂(只),進展比較快。在現場,筆者看到,由于不少網具沉在水下,執法部門調來船只,工人站在船頭一次次拋鉤,實施探摸,把網具勾住再打撈起來,非常不容易。
海事部門的同志說,最近幾年,杭甬運河段的船運發展很快,姚江每天經過的貨船有二三十艘,大的載重量有500噸。這些違規設置的網具,以及水下的沉船等,不僅影響河道泄洪,也威脅船只通航安全。
地籠網、電魚,違法捕魚怎么禁?
從七千年前河姆渡人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在姚江流域捕魚了,一直延續至今。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在姚江里捕魚的要求也發生變化。
“姚江里可以捕魚,但要守‘規矩’!”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一是要有捕撈證,二是不能使用違禁網具。
這些年,姚江兩岸真正依賴捕魚為生的漁民越來越少,根據統計,現在持有捕撈證的漁民只有150戶。余姚一位漁民告訴筆者,單靠捕魚,一年掙不來幾萬元,早前很多本地漁民都上岸打工或做生意去了,“倒是有一些外地人,常常在姚江偷捕,掙外快。”
與無證捕撈相伴隨的,就是違禁網具的濫用,屢禁難止,讓執法部門十分頭痛。家住江北青林灣小區的陳先生喜歡散步,他告訴筆者“從青林灣大橋至江北大橋一段,退潮時常有地籠網冒出來,而且晚上還有人在江上電魚,就地賣掉”。
上周,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海曙、江北、鄞州等相關部門力量,對姚江及中心城區內河的偷捕行為實施突擊整治,一晚上抓住電捕小船、三無浮筏四條,背包式電瓶三套,并清理了20多頂游絲網。“偷捕者坐在用車輪胎改裝的小船上,放網捕魚或電魚,很容易翻沉,搞不好要出人命”,執法人員擔憂地說。
違禁網具中,地籠網是大頭。這種魚蝦大小通吃的網具,早在2004年就被列為禁用的固定式捕撈網具,但10多年來,一直不能徹底鏟除。漁政執法部門同志說,治理地籠網的最大難度在于,設網者違法成本極低。一頂地籠網,市場售價最貴百把元,便宜的僅二三十元。每年,漁政部門都要組織多次清網行動,從江中撈上來的地籠網不計其數,但前腳才清理完,后腳又有人布設新網。
清理網具不容易,要查到設網者更難,后續處罰無法實施。這也使得姚江非法捕魚現象陷入一種不斷清網、不斷違法的循環之中,亟待出新招加以破解。
船屋排污要重視,合力下好監管“棋”
13日凌晨5時,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對沿江兩岸展開空中巡查,“江邊的船屋和違規設置的碼頭設施,也是我們的偵察重點”,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曾科長說。
用隔熱板搭個房子,覆在船上,一所船屋就蓋成了。個別船屋架在兩三條并排的船上,面積大的有近60平方米,里面空調、灶具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執法部門同志說,船屋的主人大多是漁民,為了方便作業,在船上蓋起小屋,電是從岸上拉的,船屋周圍再設置圍網養魚。個別規模大的,還造了浮動小碼頭。
根據此次整治要求,管理部門對這些船屋逐一調查,登記造冊。經初步排摸,僅江北、余姚兩地的沿江船屋就有80多處。
黃章偉說,江上的船屋安全系數較低,同時船上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到江中,對姚江水環境的提升帶來直接影響。“未經許可,私建船屋是違規的。目前我們要求沿江政府摸清底數,具體政策如何處置,下一步要仔細謀劃。”
姚江集聚“河姆渡文化”“運河文化”“近代水利文化”“梁祝民間文化”四大人文體系。近兩年來,我市共建設30個治水項目,累計關、停、轉、遷污染企業120家,水質達到Ⅲ類。
打造“百里生態姚江”,清除工業污染源后,漁業生態環境治理也要跟上。此次姚江流域清網清障治理,就涵蓋了地籠網、魚籪、暫養網、漁箔等違規違法捕撈養殖設施,實行市、區兩級聯動,力度空前。在整治現場推進會上,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清網行動中,沿江政府部門調集多個執法機構力量,形成攻堅合力,“整治力度不能松,階段性整治完成后,還要謀劃建立長效機制,上下‘一盤棋’,掃除監管‘盲區’,遏制非法設網捕魚現象‘反彈’。”
在整治攻堅基礎上,有關人士大膽提出:可否讓姚江全面退出捕魚歷史?據介紹,之前我市已將姚江的網箱養殖全部退出,目前姚江每年出產的魚蝦產量,就全市的淡水產品供應量來說,占比可忽略不計,不會影響市民的“餐桌”。另一方面,因為非法捕魚屢禁不絕,每年沿江區(市)政府放流上千萬尾的各類淡水魚苗,很多還沒長大就進了網籠。如果明確姚江不準捕魚,有利于有關執法部門制訂統一標準,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對非法捕魚行為實施精準打擊,促進魚蝦自然繁衍,對改善姚江全流域生態、提升水質大有好處,可以讓“母親河”愈發美麗。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