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江鎮苧坑村村黨總支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由黨員撫育認養果樹,做到一周一養護。
分水鎮努力打造城市綜合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田園綜合體與旅游綜合體。
5月10日——11日,杭州市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會議在桐廬召開。
合村鄉與杭州商旅集團簽訂全域旅游合作開發協議
一份數據顯示,去年桐廬全縣村集體經濟增收5574萬元,增長54.8%;村級債務減少2.46億元,化解41.7%;消除集體經濟年收入不足30萬元薄弱村84個,消除經營性收入不足5萬元薄弱村72個,并被列入全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縣。
這一串數字的背后,源于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化債的一套“組合拳”。為增強發展活力,桐廬首先設立全省首個美麗鄉村發展基金,由國有獨資企業——桐廬縣美麗鄉村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基金投資管理組織,縣財政首期出資5000萬元,撬動各類社會資本6.5億元,首批3個項目總投資7650萬元,儲備優質投資項目58個,盤活農村閑置土地900余畝。其次,桐廬積極轉變運維方式,建立政府購買村級公共服務機制,分三類標準對村基礎公共設施管護、公共場所水電支出等公共服務類事項予以獎補。
在此基礎上,桐廬一方面做活“加法”,通過做活土地資源、盤活閑置資產、做活農村產業來拓寬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做足“減法”,通過清理舊債、嚴控新債、精簡開支和加強管理來有效控債化債。
“鄉村要振興,組織是根本”、“產業要興旺,人才是保障”。今年以來,桐廬還大力實施以“提升基層組織力為核心、以鄉村振興工作隊和科技人才服務隊為支撐”的鄉村振興“1+2”黨建引領工作機制,14支鄉村振興工作隊和11支科技人才服務隊駐村入戶,無縫對接,快速聯動,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激發鄉村振興活力提供堅強保障。
一近一遠治標本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能光治標不治本,而要做到標本兼治。桐廬縣堅持立足當前和長遠謀劃相結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讓基層黨建和消薄增收同頻共振、同向而行。
地處桐廬西北部的百江鎮,是典型的偏遠山區。然而,2017年度,該鎮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85.13萬元,同比增長142.5%;村級債務化解816.45萬元,同比下降17.6%;消除集體經濟年收入不足30萬元薄弱村10個,消除經營性收入不足5萬元薄弱村12個。
“消薄增收,我們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做到遠近結合,既要有近期的發展目標,需要一錘子一錘子地踏實干,更要有長遠謀劃,為百江發展注入持久活力。”百江鎮黨委書記邵黎明認真地說。
圍繞近期目標,百江鎮抓住土地開發政策利好契機,連續兩年實施“千畝水田大開發”項目,并統籌其中20%資金,用于扶持經濟薄弱村產業發展。聯盟村、錢家村、翰坂村等村“抱團”異地聯建光伏項目增加經營性收入。該鎮在金塘塢村和郭村村開展政府購買村級公共服務試點,在做好本村日常公共管理類工作的基礎上,異地承接保潔、綠化管護等業務,預計可為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15-20萬元。另一方面,通過改建擴建、盤活租賃,實現閑置的村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級集體經營收入。
圍繞遠期目標,百江鎮對內選準有利于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的“造血”項目,做好特色發展的文章;對外主動出擊,利用百江山水資源優勢成功招引落地一批具有潛力的項目。如百源湖生態旅游項目成功列入省重大產業項目,僅山林土地流轉就為奇源村每年增加租金收入12.6萬元。天子地景區二期項目開發,百江村以集體房屋、土地入股方式與浙江鄉創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發展馮家禮堂精品民宿項目。未來,依托杭黃鐵路、臨金高速建設等交通區位的改善,更是將為百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發揮黨員作用,因地制宜開展先鋒行動,百江鎮堅持把“消薄”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如雙塢村“先鋒櫻桃谷”,以“黨建+市場+服務社+農戶”模式打造櫻桃特色產業。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民宿產業,目前正與旅行社洽談合作協議,預計年增收10萬元。建設苧坑村“先鋒增收林”,引種高端水果“嘉寶果”經濟林,作為村級集體經濟“先鋒增收林”,由每個黨員認領10棵,負責果樹日常養護及水果銷售,預計每年將為村級集體經濟帶來10萬元以上的收益。樂明村開通“先鋒致富直通車”,成功將本地優質農產品輸往省城,至今共計發車15趟,銷售各類農產品20余萬元。目前,該村已與某農產品貿易公司初步達成農產品購銷合作意向,預計年經營性收入可達200萬元以上。
“百江莊園·田園綜合體已進行總體規劃,百源湖生態旅游項目將打造成游客親水的‘戲水天堂’。”邵黎明說道,將來進入百江的游客,都將享受一站式服務,統一資源整合,統一后勤服務;而“莊園小鎮·戲水天堂”的定位和發展,可為未來百江打造農旅結合的樣板鎮奠定厚實基礎。
一村一品富一方
如何實現“村強民富”,堅持“一村一品”、走出自己特色之路是關鍵一招。近年來,桐廬縣廣大鎮村結合實際,立足優勢,選準路子,以“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經濟要發展,謀劃最重要。將時針撥回到2015年,分水鎮已開始對各村的產業進行謀劃,可以說是桐廬注重增收化債起步最早的鄉鎮之一。他們以黨員“興業惠民”星火工程和村集體經濟“乘風破零”活動為載體,緊緊圍繞“抓人促事、抓事促人”這一主線促進發展型黨組織建設,著力打造“一村一業”、“一村一品”。
項目帶動,產業為王。高聯村依托山灣激流探險項目,通過資源入股、資產租賃、停車收費等每年增收20萬元。小源村利用“五水共治”契機,打造“一景八區”的產業格局;后巖村發展果桑采摘、親子活動為一體的休閑農業,每年增收10余萬元。城西村通過投資建設商貿綜合體,增收700余萬元。2018年底,武盛村要創成全縣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第一明星村,力爭實現1350萬元。
如果說加強自身造血功能給村里帶來了生機與信心,那么勇于觸碰新模式則讓分水農村的發展如虎添翼。
目前,大路村正在打造的“呱呱叫歡樂農場”項目,探索“農業+旅游”的模式,該項目在保障糧食生產功能基礎上,打造集農業觀光、農產品加工、農耕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園區內建有彩虹隧道、果蔬長廊、摩天輪及青蛙跳升降機等游樂設施。整個項目總投資約1150萬元。其中桐廬縣美麗鄉村發展基金300萬元,分水鎮村集體增收產業項目發展基金400萬元,村集體通過造田造地自籌450萬元。該項目將于今年底整體完工,項目建成后將通過招商引資招引專業的運營團隊與大路村集體共同開發經營。
“我們就是找準基層黨建與經濟社會的契合點,為分水的綠色發展提供紅色保障。”分水鎮黨委書記施建華說,2016年,分水參與洽談招引5000萬元以上村級產業發展項目8個,全鎮28個村(社區)通過黨員“興業惠民”平臺實現招引產業項目48個,產業投資總額達16.2億元。這些得益于分水堅持黨建格局與經濟社會同步謀劃,堅持黨建引領與產業發展同步推進,堅持黨建水平與社會環境同步提升,堅持黨建服務與民生保障同步落實的“四個同步”。
同時,分水鎮將全鎮規劃確立“一核兩區三帶四村落”的總體發展框架。以建成區5村2社區為核心區,加強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妙筆特色小鎮筆業聯盟建設,黨建帶婦建打造美麗庭院,大力實施產城融合。沿前溪流域村莊規劃為范蠡休閑養生區,沿南堡濕地公園周邊村莊為天溪湖休閑旅游度假區,串點成線,連線成區。以新龍、鳳凰谷、保安源、怡源谷四個區塊為重點,實施農旅結合,打造村落景區。深入實施“工業西進、商貿商居沿江向東和休閑旅游度假南北拉開”產業空間布局,努力打造城市綜合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田園綜合體與旅游綜合體。
一山一水變股金
變山水資源為發展資本,變美麗環境為美麗經濟。近年來,桐廬縣重點加大對山塘水庫、低丘緩坡、農房、集體廠房等閑置資源的收儲力度,加強謀劃包裝和項目招引,通過租賃、投資入股等方式盤活閑置資產,好山好水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猶如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
鄉村兩級增收特別是實現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增收,一直是鄉村振興需要破解的重點難題。合村鄉作為杭州地區首個全域國家3A級風景區,兩年前,該鄉后溪村村民以“草根眾籌”的模式,組建了后溪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熱熱鬧鬧地開發起了竹溪樂園鄉村旅游項目。然而,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資金、用地指標等重重困難。
今年3月,借著聯鄉結村幫扶,市委組織部“百千萬”蹲點調研的東風,合村鄉以鄉村兩級入股的方式,由鄉村兩級新成立的旅游開發公司與杭州商旅集團下屬的公司宏逸投資集團,組建杭州生仙里景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全域旅游項目的投資開發與運營管理。而后溪村因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喝上了“頭口水”。該村的竹溪樂園項目建成后將統一承包給全域旅游公司運營,并采用保底30萬元加利潤20%分紅的形式,既保障了村集體的穩定增收,也給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目前,竹溪樂園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計劃于今年7月底正式投入運營。不僅僅是后溪村,今后,全鄉6個村通過入股全域旅游公司,每年都能收取分紅,確保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收,真正實現抱團發展。
通過與杭州商旅集團的全面合作,合村鄉不僅能干成過去多年想干卻干不了的事,更實現了全域旅游發展新突破。如今,這方山水資源成了“股金”,鄉村兩級成了“股民”,這里真正成為了美麗環境向美麗經濟轉變的2.0升級版。
“只有鄉村兩級都興旺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合村鄉黨委書記申屠慶良信心十足地說“今后,一些大型項目主要以宏逸投資集團投資,小型項目主要以新組建全域旅游公司投資。如此一來,既實現了資金使用從分散分配向集中集約使用轉變,又實現了項目經營從‘鄉土’經營向專業經營轉變。”
這些僅僅是該鄉盤活資源、借力發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高涼亭村,在盤活資源、“以地生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山水優勢,建設小木屋物業群,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40余萬元;嶺源村實施“產業帶動法”,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種植覆盆子激活村集體;合村村實施“舊物利用法”,對老信用社、木板房,提升改造發展精品民宿;三源村實施“多元增收法”,在盤活閑置資源增收的同時,發展光伏發電項目;瑤溪村實施“飛地物業法”,收取固定租金收益破解偏遠山區招商難問題。
從2016年的村集體經濟負債460余萬元,到2017年村集體經濟增收180余萬元。短短一年時間,作為桐廬縣最偏遠的“旮旯鄉”——合村鄉,在村集體經濟增收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好山好水也是生產力,隨著該鄉的松樹尖滑雪場、漂流二期、嶺源田園綜合體等“重頭戲”陸續“上馬”,合村鄉的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工作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鄉村振興 桐廬先行
今年5月10日至11日,杭州市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會議在桐廬縣召開,這既是一次學習交流的好機會,也是桐廬增強信心,發展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集結號。
振興先振“心”,有什么樣的心態,才能有什么樣的作為。為強力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桐廬縣強化黨建引領、深化“三農”領域改革,突出富民與強村并重,注重做活“加法”與做足“減法”聯動,走出了一條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新路徑。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打贏“消薄”攻堅戰,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是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基礎保證。只有基層黨建強,振興鄉村才有保障。對此,桐廬要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把打造過硬帶頭人隊伍作為關鍵之舉,把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作為力量支撐,從而為集體經濟發展夯實基層基礎。
實施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揮毫運筆、布局謀篇,需要多管齊下、步步為營。下一步,桐廬要在提質擴面上下功夫,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金進入,持續做強做大美麗基金;要采取有效舉措,積極控制新債、化解舊債,確保村級債務動態平衡。同時,因村施策,立足各村資源優勢,找準增強“造血”功能的發展路子,努力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整合多方資源,充分發揮幫扶結對、區縣協作,形成內外合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產業培育,進一步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動力。也只有如此,“鄉村振興、 桐廬先行”品牌才能越來越響亮,路子才會越走越寬廣。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