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在縉云縣壺鎮鎮五羊灣果蔬合作社的農田里,茭白被種成了一畦畦“水旱間種”形態。麻鴨穿梭在水田和旱畦間,捕食著害蟲,攪動著一田綠水。而到了冬天,水田全部被翻成旱畦,土壤里的富余養料,被輪種的九頭芥大量吸收。最終,芥菜曬成菜干,成為縉云燒餅的重要原料。
自我省開始“五水共治”以來,關于縉云茭白污染農田水質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作為縉云縣最大的富農產業,茭白一直是縉云農民奔向小康的“好路子”,擺脫貧困的“命根子”。
如何讓水田富營養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讓縉云農民得實惠的同時,農田得以生態化改造?2017年初,縉云縣農業局對接麗水市農科院專業技術力量,在邊試邊行中,創新農田生態化模式,讓九頭芥、茭白和麻鴨這三大縉云農產品,在水旱田里一起種養、換季輪種,消納過剩肥水,實現生態平衡。
“茭田為麻鴨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豐富食料,如麻鴨既可捕食影響茭白生長的福壽螺、長綠飛虱,消耗浮萍和雜草,又有利于減輕銹病、胡麻斑等病害發生。”縉云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鄧曹仁介紹說,每畝茭白田放養麻鴨5只,既實現和諧共生,其排泄物又能成為茭白的有機肥。
但是茭白田最大的面源污染還在于水體富營養化。麻鴨為其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卻沒有降低水田的肥力。怎么辦?
縉云縣農業局局長周建波介紹說,茭白和九頭芥在同一年輪作,就可以消耗過剩的“肥水”。每年的11月至來年2月,都是茭白的農閑季節,在這時把水田翻成旱田,再種上縉云燒餅的重要原材料九頭芥,既可使芥菜葉子長得更大更寬,還讓來年的茭白“少長個子、多增腰圍”,“膚色”更白,口感更脆,品質更高。
“芥菜‘長高長壯’后,曬成菜干,農民每年每畝地能因此增收近萬元。”縉云縣全優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徐生可表示,制作菜干,就需要“高大威猛”的芥菜。
“如果茭白田長期不輪作,就會使土壤通氣透水性變差、微生物數量下降、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導致土壤酸化、保肥保水能力下降。此外,肥水還會不斷外溢,污染其它水源。”市農科院茭白專家王來亮進一步解析說,實行輪作后,縉云不但打贏了農業面源污染攻堅戰,而且實現了九頭芥、茭白、麻鴨三大農產品的“抱團增收”,農民的一畝農田比單一種植茭白增收近14700余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