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5月23日(浙江在線記者 胡蕓 區委報道組 續大治 通訊員 張立)城市垃圾分類習慣怎么培養?投放質量如何提升?混裝運輸如何破解?寧波海曙區通過一系列探索,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從源頭分類投放到終端運輸處理,進行一場深刻的環境革命,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5年來,中心城區238個小區共13.08萬戶居民家庭參與了生活垃圾分類,分類知曉率從2012年的35.7%提高到90%以上,分類收集覆蓋面達90.42%,正確投放率超60%。
2013年,海曙中心城區每天產生生活垃圾488噸,超過中轉站每天400噸的設計能力,超負荷運轉。飽受“垃圾圍城”之苦的海曙,開始了垃圾分類實踐。牡丹小區成了試點之一。
方法并不復雜。試點家庭每戶發給兩個不同顏色的桶。一個放廚余垃圾,另一個放其他垃圾。“盡管有掛橫幅、發宣傳單、文藝小分隊的‘狂轟濫炸’,不少人卻不以為然,工作人員上門做思想工作,不料被罵。” 時任牡丹社區黨委書記的陳賽花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五味雜陳,“那段時間,分類成了頭號任務,社區工作人員、環衛工人、樓道保潔員幾乎全體出動,人人出門都帶著一把火鉗,以便隨時翻垃圾,指導居民分類。”
社區和志愿者們的堅持讓居民一點點看到了改變。原先臟水漫流的路面變得整潔起來,總是散發著惡臭的垃圾房沒了臭味……慢慢地,分類投放垃圾的居民多了。2014年3月,海曙區垃圾分類向全區鋪開。
2015年11月,海曙區在寧波率先開展垃圾袋二維碼“實名制”試點工作。同年,安豐社區啟動垃圾分類“一戶一碼”項目。
安豐社區共有住戶1618戶,每家每月能收到31個垃圾袋,社區借助二維碼技術建立垃圾分類家庭電子檔案,從垃圾袋的接收、發放到領用人信息輸入,再到開袋檢查和掃描,每一步都與一個專配的手機終端實行聯網。試點啟動后,小區督導員每天開袋檢查。
“有個別家庭會特意避開我們的檢查時間,每次去查,都查不到他們的垃圾袋。有的把二維碼撕了,用其他袋一起裝。”現任安豐社區黨委書記陳賽花介紹,社區每月都會在小區單元門上公布各家分類情況。對得分差的家庭,社區會發信息提醒和上門勸導。“如果有家庭經常被亮‘紅牌’,他們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大家垃圾分類的自覺性提高了,準確率也提升了。”
不管垃圾在前端如何分類,如果末端出現“先分后混”,都難以實現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早在2016年4月,海曙區就出臺《垃圾分類收運體系暫行辦法》,明確收運職責分工:廚余垃圾由區環衛中心收運;可回收物由社區或區分類辦聯系再生資源隊伍進行回收;有害垃圾先由區城管部門運送到固定的收集點,再由專業公司統一運送到危險廢物處置廠。
前不久,海曙區試行給每輛垃圾直運車制定了一份清運時刻表,精準設定轄區的垃圾收運時間。“我們經過走訪調研和模擬計算,制定清運時刻表,進而規范垃圾分類收運體系。”海曙區分類辦相關負責人任海芳介紹,這份時刻表覆蓋238個小區,盡量做到收運時間不浪費、運輸路線不繞行。
同時,每輛清運車內安裝了智能化設備,包括GPS定位、視頻監管等。車輛進入社區后,用對應的社區卡在終端上刷卡,將分類的垃圾裝入運輸車,稱重系統會播報收集的垃圾凈重,并將此數值和垃圾種類及社區卡號等信息一起發送到寧波市智慧環衛信息系統平臺,實施全過程監控。
不同類別的垃圾上不同的車,事實證明這樣的垃圾收運模式成效明顯。“街區一片清爽,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減少垃圾約8.4%左右。”海曙區城管局副局長謝躍偉表示,垃圾分類,需要環環相扣的配合,如果其中一方掉了鏈子,這工作就白做了。
去年,海曙區建起了一座極具科技含量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垃圾2250噸,能發電80多萬千瓦時,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