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風光美,翠葦吐綠百鳥歸。在湖北省孝感市朱湖國家濕地公園,放眼望去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那一抹抹綠色之中,白鷺、蒼鷺穿梭嬉戲于蘆葦間,唱響一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奏鳴曲。
近年來,孝感市環保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以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契機,優化生態空間,完善生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掀開綠色發展的嶄新一頁。
堅持生態優先
綜合治理濕地
山水相依、城林相間,城在綠中、路在林中。穿行在中華孝文化名城——孝感市,猶如置身一座沁人心脾的綠色花園。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孝感市在重點湖泊、流域保護性開發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推進漢江、府河、澴河等主要河流湖泊水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工作。目前已建成安陸府河、漢川汈汊湖、孝南朱湖、應城老觀湖、云夢涢水5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總面積達1.15萬公頃,孝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濕地城市”。
即將迎接試點驗收工作的朱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孝南區南部,濕地面積3751.9公頃,這里生存著259種植物和194種動物,是長江中游重要的生態屏障之一。完整健康的濕地環境維系著區域的生態安全,也顯露出傳統農耕文化與濕地環境交融的生態智慧。
為切實保護朱湖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環保部門采取一系列綜合整治措施。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對濕地周邊有污染的萬頭養豬場、醬品廠等8家老舊企業予以關閉;嚴格環評審批,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確保周邊企業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對濕地“零排放”;興建了日處理800噸污水的四汊集鎮污水處理廠,并建立嚴格的排污登記制度。
歷經近5年的濕地保護,極大提升了府河、淪河和朱湖農場的調蓄洪水能力,維護了長江和大武漢的生態安全。通過有效保護和恢復動物棲息地,保障候鳥的遷徙安全,提高了濕地公園的生態價值。
“看,從前濕地里大多是遷徙的候鳥,現在可不一樣了,留守的鳥兒越來越多了呢。”濕地的變遷,讓朱湖農場場長易進平看在眼里,樂在心間。
嚴格環境準入
切實保護水源
就在今年3月,隨著一聲轟響,位于孝昌縣金盆湖飲用水源地的人和山莊被拆除,這標志著孝感市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基本完成整改工作。
良好的水環境,是孝感市生態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近年來,孝感市環保局積極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切實保護和改善飲用水水源環境質量。目前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共93個,2017年水質全年達標,達標率100%。
通過科學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排除了水源安全隱患;通過強化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與執法,每月進行一次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監測,確保了水體水質質量。
為控制源頭污染,環保部門嚴把建設項目環保準入關,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堅決關閉和取締一級保護區內排污口及與供水作業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網箱養殖、旅游、餐飲等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漢川市、孝昌縣先后投入1.25億元,實施商業建設項目拆除,農戶、經營業主搬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僅孝昌縣一地,已拒絕十幾家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入駐,涉及金額上億元。
多管齊下出重拳,換來一湖清水好風光。就在不久前,在金盆湖飲用水水源地的上游觀音湖,發現了湖北省最大的野生蒼鷺繁殖種群。眼前千鳥齊飛的壯美景色,無疑是對美好環境最真誠的贊許。
推動綠色發展
實現綠色崛起
秉承生態優先理念,孝感市實施生態功能分區管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實施嚴格的分類管控。嚴格限制生態紅線區內與生態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依法限期遷出、關閉紅線區內污染物排放企業,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隨著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孝感市深入實施“藍天”“綠地”“碧水”“凈地”四大工程。市域內主要水庫和主要河流的水質保持在Ⅲ類標準以上;空氣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均達到功能區標準,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糞便綜合利用率已達到或接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標準。
截至目前,孝感市已創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兩個、生態村3個;省級生態鎮13個、生態村221個;入選國家首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兩個;在大悟和孝昌兩縣開展了128個村的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范工作。實現省級文明城市“六連冠”,孝感市、安陸市相繼獲批“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綠色崛起,“金山銀山”也紛至沓來。
在朱湖濕地,探索出一條發展生態旅游觀光休閑產業,綠色高效種植養殖業,打造旅游鎮、休閑區,開辟濕地保護和發展的新路徑;在孝昌縣,積極引導農民轉變生產經營模式,全力打造生態文化;在大悟縣,成功引進中電投、中廣核、大唐新能源等大型企業進駐,在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同時,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不難看出,綠色生態的發展潛力才是最大的后發優勢。一幅幅綠色畫卷在孝感大地上徐徐鋪開,這座曾經的孝都正以其勃勃生機,昂首闊步走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康莊大道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