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5月1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江帆)眼下,越來越多的浙江老百姓喜歡掏出手機,定格天空的美景,抬頭可見的藍天白云已經成為他們的自信和驕傲。在不久前收官的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考核中,浙江連續三年獲得優秀:11個設區城市日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82.7%,比2013年提升14.3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6.1%。
對于空氣質量改善,業內有個通俗說法叫“人努力、天幫忙”。相比“天幫忙”的被動,“人努力”有著更大的主動空間。五年間,正是在持之以恒的“人努力”里,我省空氣質量迎來了持續改善,藍天白云帶給百姓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攻堅克難,打出組合拳
五年前,“大氣十條”攻堅戰打響之初,放眼全國這都是一場艱巨的任務。當時長期高速粗放發展形成的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結構等,都對改善空氣質量構成重大挑戰。站在中國經濟發展最前沿的浙江,更需要主動應對這場挑戰,把握這場挑戰帶來的機遇。
浙北水鄉南潯,是中國最大的膠合板集散中心和實木地板產銷基地,擁有幾千家大大小小的木業企業,產值超過百億元。長期以來,當地習慣使用燃煤鍋爐進行生產,工藝落后、管理粗放,導致粉塵煙氣超標排放。為了守住當地的好水好空氣,去年7月,南潯出臺《木業行業環境污染專項整治行動方案》(簡稱“方案”),補齊全區木業行業“低、小、散、亂、污”短板,倒逼木業行業轉型升級。一時之間,南潯幾千家木制品企業和作坊,按污染程度不同,分別被要求關停、整改或提升。僅《方案》出臺半年內,就關停3200多家企業,整治提升近600家。數據顯示,木業整治之后,南潯區PM2.5最低值僅為9微克/立方米,為2015年底有專項檢測以來最低值。呼吸著越來越清新的空氣,看著越來越多的“南潯藍”,當地百姓交口稱贊。
浙東南古城臺州,頻頻登上中國“十佳”好空氣榜單,一抹“臺州藍”是當地人心中最驕傲的風景。而這里,也同樣是中國最大的醫藥化學原料藥生產出口基地之一,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曾經在主城區,一遇臭味,人們就會提及“醫化園區”?!按髿馐畻l”拉開序幕,當地把整治醫化惡臭作為治氣的關鍵點,對全市2040家工業企業進行了VOCs(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核定,并在醫化行業384個車間推行裝備提升源頭控污?!懊恳粋€醫化區域都制定了裝備提升的相關方案,每年實現有機廢氣的削減1.8萬噸,完成涂裝、印刷包裝、制鞋、橡膠塑料等重點行業廢氣整治208家,淘汰重污染工序或生產線50多條?!迸_州市環境保護局大氣環境與輻射管理處負責人介紹,工業廢氣治理是臺州“五氣共治”消除霧霾的首要攻堅戰,到2020年,城區將徹底告別醫化等生產性惡臭。
“大氣十條”施行以來的五年,也是浙江攻堅克難、踐行綠色發展的五年。據統計,我省已累計淘汰落后及過剩產能涉及企業1.3萬家、整治“低小散”“臟亂差”企業11.8萬家。淘汰的落后生產力,不僅騰出了更具活力的發展空間,也帶來了風清氣凈、水美岸綠的生態環境。
建章立制,控制污染源
浙江治氣,部門協作,通力謀劃。
穿梭于街頭的汽車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見證了浙江向著綠色發展目標靠攏的每一步努力。
杭州市曾做過大氣灰霾成因及關鍵污染因子預防控制研究,發現大氣中PM2.5的主要來源中,機動車尾氣占近40%。而一輛黃標車的污染物排放,約等于14輛國三綠標車或28輛國四綠標車的排放量。2014年初,“淘汰10萬輛黃標車”被寫入省政府當年明確的十方面民生實事中。為達成這一目標,環保與公安部門合作,共同推進黃標車、老舊車淘汰,已累計淘汰黃標車60.81萬輛,于2016年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黃標車淘汰任務。
“節能減排、綠色環?!闭诔蔀楦鞯毓步煌ǖ男聵藴屎完P鍵詞。2016年,杭州主城區的6000余輛公交車全部用上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主城區公交“綠色化”的城市,正式告別“柴油時代”。預計到2025年,杭州全市范圍內運行的公交車將全部更新替代為新能源車輛,新能源車輛占比社會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0%以上。在杭州的領跑下,全省各地紛紛用“綠色出行”的方式改變城市。寧波清潔能源公交車比例將達65%以上;下月在溫州,新增195輛新能源公交車投入使用。
為了守衛這片蔚藍天,浙江多部門通力合作,讓改變無處不在。“車”的變化外,“油”也在發生改變。在商務部門的推進下,我省推進油品升級,提前供應國五車用汽柴油,成為國內率先執行國五排放標準的省市之一;發展改革(能源)部門加強煤炭總量控制,累計淘汰改造燃煤小鍋爐4.5萬臺,圓滿實現煤炭總量負增長目標,完成全部大型燃煤火電機組、基本完成燃煤熱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農業部門努力禁止秸稈露天焚燒,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提前一年完成90%的利用目標,今年將全面禁止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露天焚燒,加強秸稈焚燒火點遙感監測;建設、國土資源等部門加強揚塵控制,嚴格落實施工工地揚塵控制“7個100%”要求。
大氣污染的原因,除了本地污染源外,輸入性污染的影響不可忽視。因此,我省參與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打破了行政區劃界限,著力破解大氣污染長距離傳輸、區域間相互影響的世界性難題。今年是長三角區域污染防治協作第五年,我省將繼續與上海、江蘇、安徽共同努力,強化PM2.5削減與臭氧協同減排并舉,實事求是明確防控重點,因地制宜實施分區管控,優化協作機制。
聯動共治,確定新目標
“大氣十條”的順利收官,并不等于治氣工作的結束。相反,這是一個全新征程的開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鮮空氣需要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重要的任務。
“我省大氣污染防治還面臨著不少挑戰。”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仍較高;環杭州灣區域大氣復合污染較重;冬季PM2.5、夏季臭氧引起的重污染天氣仍然多發。
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開局之年,我省所在的長三角區域又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戰場。浙江已經為為期三年的藍天保衛戰定下了明確目標:到2020年,我省設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力爭達到35微克/立方米,重點區域臭氣異味基本消除;60%的縣級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氣示范區;涉氣重復信訪投訴量比2017年下降30%,群眾的藍天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我們將繼續推進各部門各行業聯動共治,在結構調整的源頭上做到‘三減三增’。”據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三減三增”將標本兼治地促進我省大氣環境持續向好,具體為:調整產業結構,減少過剩和落后產業,增加新的增長動能;調整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費,增加清潔能源使用;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到2020年,基本實現天然氣縣縣通,全省全面淘汰10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完成10000家涉氣“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任務,爭取在“十三五”中后期先于全國全面實施國六標準車用汽柴油。
在藍天保衛戰中,大氣污染監測監管能力也是我省的一個提升重點。我省將重點完善區域大氣環境自動監測網絡,配備必要的大氣執法專用車輛和便攜式監測設備,建立大氣污染治理首席專家制,提升全省環保監測機構揮發性有機物及惡臭環境監測能力。同時,完善地方標準體系,加快制訂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以標準引領大氣規范治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