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暖,氣溫回升,正是澆灌小麥返青水的好時節。
近日,河北省臨西縣搖鞍鎮鄉東來寨村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當地農民利用溝渠水灌溉小麥,分布在農田間的灌溉機井全部閑置。村支書鄭殿臣介紹,用溝渠水灌溉農田,每畝成本僅10元左右,而且水質好,水量大,農作物畝均收成能提高50公斤以上。“現在,機井成了農田灌溉的‘備胎’,溝渠水供應不足時偶爾用一用。”
臨西縣農田中,有28萬畝能夠引用溝渠水灌溉。按每畝農田灌溉兩次計算,每年可以為農民節約灌溉成本1400萬元左右,促進農作物增產1800多萬公斤。臨西縣水務局工作人員郭杰表示,溝渠水灌溉農田,除了節支增效外,每年能節約地下水開采1160多萬立方米,有效補給了地下水源,提升了地下水位。
“前些年修建房屋時,在自家庭院里打了一口深40多米的小型‘沙管井’,沒用一年的時間,井水就干涸了,一直封蓋到現在。”搖鞍鎮鄉萬莊村農民萬廣成說。前一段時間,他偶然發現,干涸的井底又泛起水花,地下水位上升了,令他十分驚喜。
多年的枯井能夠再次出現水源,萬廣成認為,這是村子周圍的溝渠水起到了“補水”作用。
和萬廣成有同感的,還有從事鉆打機井業務的張玉海。5年前,他所在的鉆井隊打一眼灌溉機井,最少要60多米才能出水,而且出水量不大。現在鉆40多米就沒問題了。張玉海說,這主要得益于農民澆地用溝渠水多,用井水少了。“地下水位上升了,生態環境變好了,俺這打井專業戶‘失業’也值!”張玉海感慨道。
為改善水生態環境,臨西縣緊緊扭住農業灌溉這一耗水大戶,啟動引用地上水灌溉農田工程。近年來,先后投入2400多萬元資金,對現有灌溉水渠進行疏通治理,新建設覆蓋12.8萬畝農田、配有專門設備的小型揚水站202座,形成21條、總長195.54公里的水渠,水渠網絡輻射全縣。臨西縣年均獲得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調劑漳河、運河水源6800多萬立方米,輸送到縣內各個河渠,供給農田灌溉用水。
臨西縣還嚴格控制新鉆打農用機井數量,分步驟地對灌溉機井實施封存、填埋。目前,全縣已經封存、填埋機井195眼。
“用溝渠水澆地,省時、省錢還增產,就算機井不封存,群眾也不會用。”臨西縣水務局工作人員申偉說,漳河、運河水源調配充足、及時,能滿足農業生產基本需要,縣內4000多眼農用機井有2500多眼閑置。隨著全縣噴灌、滴灌等節水農業灌溉設施推廣普及,機井年采水量以15%的速度遞減。今后全縣的地下水源將會得到更好涵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