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空間
濕地公園
臨水而居
水鄉新景
寄情山水
鄉村體育
引言
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修正案中將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一處表述修改為:“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態文明建設上升至憲法層面,為守住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憲法保障。
人與環境的和諧,城市和鄉村的生態宜居,除了大自然的饋贈,更靠護出來,恰如安吉的母親河西苕溪。從昔日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點區域到今朝綠水長流的美景,西苕溪的變遷見證了安吉守護生態環境、打造宜居城鄉、建設生態文明的征程。
攻守有道,標準引領
——持續護美綠水青山
2017年,安吉24個縣控以上斷面水質中,Ⅱ類以上水質斷面占比87.5%,持續穩定保持在85%以上;全縣PM2.5濃度均值比2014年下降了33%左右。幾個數字,來之殊為不易。
歷史上,安吉曾上演了壯士斷腕的革新故事:2001年確立“生態立縣”戰略后,立即啟動對112家污染企業的綜合治理,強制關閉22家嚴重污染企業,200余處礦山復綠。同時,安吉作出劃定生態紅線的決定。
這一劃,安吉付出了“一時的代價”:在全市各縣區經濟排序中,一度倒退至倒數第一;這一劃,安吉也收獲了“滿滿的信心”:開創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新路。
守紅線,安吉經得起誘惑。每年,安吉都否決、勸退不符合產業政策或選址不當的資本或項目;守紅線,安吉下得了狠心。竹產業是安吉兩大傳統支柱產業之一,而在大刀闊斧的行業整治中,存在污染環節的竹企大量關停。
今天的安吉,這樣的整治是一種自覺。余村村主動關停了最后一家竹木加工企業,爭創國家5A級景區;距余村不遠的西鶴村村民關掉涼席廠,轉頭辦民宿。
被動守護,顯然不是安吉的唯一選擇。為凈化西苕溪水環境,2012年1月1日起,西苕溪結束了維持幾十年的商業采砂史,河水重現清澈。隨著采砂禁止,當年的18位采砂收費員變身成為巡河隊員,每日騎行護河。
治水,不只是西苕溪。縣環保局曾統計分析,安吉有農村人口30余萬,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數量不少,若不經有效處理,勢必造成水源污染,成為影響農村發展和群眾生活的重大隱患。
在推進全省“千萬工程”中,安吉從2003年起就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納入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近年來,借助世行貸款項目和全省“五水共治”行動的歷史機遇,實施三年行動計劃。三年中,縣、鄉財政累計投入資金4億多元,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3000余座,并交付第三方運維。全縣行政村、規劃保留自然村農污水處理覆蓋率100%。
對照全省“千萬工程”的要求和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安吉以標準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用標準的量化指標提出了生態環境保護具體要求,約束人為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注重生態文明意識和綠色生活習慣的培養,引導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自發接受,主動踐行
——生態自覺根植人心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歷程上,最令安吉人引以為豪的,是生態自覺根植人心。
從2004年設立首個“3·25生態日”開始,安吉“生態日”已經走過15個年頭。今天,我們能欣喜地看到,在安吉,“生態日”已然成為全民“生態日”、天天“生態日”。
在安吉農村廚房,剩菜剩飯倒進綠色桶,灰塵渣土掃進黃桶,牛奶紙盒、塑料瓶放進木筐,已經是每個人下意識的行為。余村等村莊率先禁放煙花爆竹,小村莊更安全、更安靜。這一舉動讓周圍的村民坐不住了,他們紛紛主動要求“雙禁”,本月起,天荒坪全域“雙禁”逐漸展開。高禹村的村民主動要求“酒席減負”,葷素數量有講究、高檔酒水不上桌,這一“減”減的是大家伙的經濟負擔,還有對環境的污染……不同區域,不同方式,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自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追根溯源,“生態日”功莫大焉,讓生態保護觀念根深蒂固。
這十多年來,安吉無限放大“3·25生態日”、“6·5世界環境日”、“6·30省生態日”等主題活動效應,通過“十佳生態文明使者”、“綠絲帶”等評選、生態日十年回顧展、出臺《生態縣民守則》,把生態文明的傳承寫進村規民約、注入家訓,代代相傳。
值得一提的是,安吉人的生態文明素養從小種下。
在2013年新學年開學第一天,國家環境保護部宣教司有關負責人來到章村鎮中心小學,當了一回“小學生”,與孩子們同上“生態文明第一課”。從這一年起,《生態文明》教材成為安吉小學高齡段學生的必修課。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天荒坪中學學生帶著《湖州——“兩山”重要思想的實踐樣本》走進余村,通過課內外結合的方式,詳細了解了余村村從“賣石頭”到“賣風景”、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歷程,也明白了“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以前覺得‘兩山’理念是大人們的事,平時也只是在電視、報紙上看到,今天這堂課讓我意識到原來‘兩山’理念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我們都可以通過行動踐行。”一堂課下來,學生蔣璐瑤心里播下了綠色的種子,表示要爭當‘兩山’理念的宣傳者、生態文明的示范者、中國最美縣域的守護者。
將生態文明列入中小學課堂是安吉培育生態理念的抓手之一,但又不僅限于此。你會在身邊發現,原來生態文明也是黨校干部培訓主體班次、干部網絡教育必修課程的重要內容;縣里每年都會開展“3·25”、“6·5”群眾性生態文化活動,發放《中國美麗鄉村村民守則》、《中國第一生態縣縣民手冊》等宣傳資料;還有環保熱心人士,組建了西苕溪護水隊等環保民間公益組織;身邊的中南百草園、安吉生態博物館群等都是生態文明示范教育基地……根據近年來省統計局、環保廳聯合組織的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安吉均排名全省前列。如今,就連蹣跚學步的小孩,耄耋之年的老者,也習慣了將垃圾分類投放,生態文明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在環境不斷改善時,“美麗經濟”正逐漸成為安吉發展的一條主脈絡。十余年來,安吉將全縣作為一盤棋統一規劃,探索多種村莊經營模式,形成了特色生態產業和綠色發展模式。截至去年底,安吉農村接待游客數量達2200萬人次、總收入達280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27904元,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00萬元。29個安吉縣級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就吸引工商資本115億元。
這些年,魯家村拆了違建、破舊房屋,整理出清朗的山水空間,鋪上鐵軌,引進小火車,吸引了一批批游客流連忘返。煥然一新的村莊面貌和新穎的經營方式,吸引了近20億元的工商資本入駐,村民股權也逐年增值,成為全國鄉村經營的先進典型。“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加充分的挖掘鄉村的美麗。”村黨總支書記朱仁斌感慨。
“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為生態立縣,打造中國最美縣域”,這樣的愿景需要厚植心底的生態文明基因。當生態文明上升為國家戰略,當美麗中國從這里開始,安吉也當再啟征程!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